kjy13b-20131117

 

 這三週感言的插圖,選自筆者二〇〇二年轉校的紀念冊,出自天水圍天主教小學舊生芷欣爸爸的手筆。這本紀念冊滿載學生與家長的心聲,筆者往後面對挑戰,感到最困擾時,除了祈求主賜予力量,總會拉開文件櫃,取出紀念冊,信手翻閱,頓然舒一口氣,心頭湧上一陣暖意,可見感謝與祝福的話,賦予無比的能量,施與受者亦然。

懂得感恩,自然惜福,更可造福自己與別人。感恩惜福全乎個人看事物的角度,同樣面對半杯水,有說半滿,有說半空,分別在看重已擁有的,還是執著於未圓滿的部份。有些低班學生在弟妹出生後爭寵,筆者常請他們算一算:他們比弟妹年長幾歲,就是爸媽永遠多愛了他們若干年。學生默書不及格,冒認家長簽署,當然犯錯;然而處理問題前,要多從孩子的角度去分析:他們害怕即時受責罰?致力完成學校的要求?避免父母不開心?期望下次努力提高了分數,才說出事實⋯⋯師長們若多點正面詮釋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不但讓大家鬆縛,易於打開話匣子,而且同理心消減我們的怒火,才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孩子不難認錯。其實,抓住光明面去處事待人,並非自欺欺人,因為人做事的動機通常並不單一,何必只著眼於負面的呢? 

還有,感恩惜福的人明白得來的並非必然, 懂得欣賞他人的努力。新學年前,接過任教科目及授課時間表,或許並未如意,我們可會配合學校的需要,體諒編配兩者付出的心力及時間,豁達一點呢?暑假後,踏進一個明亮的課室,強調保持整齊清潔的同時,可會向孩子重申校務助理桌椅、打地蠟、抹門窗的辛勞呢?當他們走進課室幫忙,學生可曾起立敬禮及言謝?學生忘記帶功課,家長送回,可先欣賞家長關注子女的表現,才好言相勸:這種方法會否容易養成孩子依賴習慣呢? 

寫了近七百字,都是為人師長實踐感恩惜福,與題目似乎無關。事實,孩子是成人的鏡照,我們所做的比說的更能跑進孩子的心靈。因此,下次光顧店舖付款時,別忘說聲「好生意」,孩子不難學會向近人多點表達感謝與祝福。(結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