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13b-20131110

 

 

 兩位舊同事在兒子升上小一前,研究及張羅了不少時間,最後如願,孩子先後升讀資助及私立名校。豈料七月見面,她們不約而同地表示要把孩子轉回天主教小學。究其原因,絕非兒子成績趕不上,相對寶貝學業優良,朗誦、歌唱表現出色,惟現校非教會辦學,較看重成績,人人力求表現,競爭氣氛強,個人需要及價值教育難免被看輕一線。

跟其中一位詳談,她沒宗教信仰,在教區學校工作十多年, 體會孩子接受基礎教育,最重要學會愛,懂得包容和體諒他人。她說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仍然寬恕出賣自己的人,那就是寬恕他人的最好榜樣。她又說曾考慮請同事介紹兒子參加主日學,然而孩子天天上學,學校的氛圍、教師的言行默默地影響著孩子。她近期跟班主任晤談,對方強調全班的品學水平,暗示孩子仍有不足,卻沒在意他的獨特與成長的需要。這位母親認為給孩子最好的,就是提供關愛的環境去陶成子女的品德。

然而,父母事事為孩子準備最好的,不斷為子女除去學習或生活上的障礙:為求一百分,日日陪伴溫習默書;孩子與同學吵架,不問原委,就去調停。這樣,子女習慣自己的事,父母來管,學習變得被動,解難能力難以磨練。其實,盡心盡力照顧孩子,給孩子最好的同時,千萬別剝削孩子犯錯的機會。孩子經一事, 長一智,應變、責任感及情緒智商定能提高。當然,是否讓孩子甚麼釘子也去碰?答案是應按孩子的能耐,比較一下放手與把手對事件的後果。

近日偶然在公園看見的景象,令我對放手與把手有進一步的體會。一位金髮小女孩把長條汽球不停插入菱形的鐵網,媽媽在十多呎外看著;一會兒她把汽球架在肩膊上走向媽媽,突然「呯」的一聲,汽球破了,媽媽不慌不忙走過來蹲下,輕輕說 ‘ It’s gone. Are you alright? ’ 小女孩沒造聲,卻走到高出她個子一倍的垃圾箱前,把綠色汽球條探進桶內,猶豫了一會,小手一鬆,再跑回媽媽身旁,沒哭沒鬧。那景象使我更肯定培育孩子自己的事,由他自己來承擔是多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