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02_20130526

當你到博物館參觀展覽時,心中曾否浮現這個問題:展品有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歷史, 到底是怎樣保存下來的呢?原來每間博物館,甚至每個展覽背後都有一群文物修復專家在默默耕耘,利用他們的專業知識和雙手,為文化傳承不斷努力。

(本報專訪)快要到達香港藝術館四樓時,身穿純白長袍的二級助理館長(中國書畫)何綺雯已在遠處等著。她和部份文物修復辦事處的同事駐守藝術館,為該館服務。在她的帶領下穿過走廊,走進工作間,內裡盡是不同的儀器、工具和化學品。何綺雯解釋道:「我們可以簡單理解文物修復為文物加科學,科學知識亦是文物修復工作中重要的部份。」

修復保存 照料文物

文物修復辦事處設有八個專科小組,分別照料不同類型的文物, 「除了書畫等平面文物,瓷器、雕塑等立體文物,同事亦需要負責出土文物和法定古蹟建築物的保存和修復。」何綺雯解釋工作主要分為預防、修復及保存三方面,「為預防文物變壞受損,我們會為每次的展覽提供意見,確保展品的安全。」這需要考慮環境的濕度、溫度和光線照射,以及文物的歷史和個別狀況。

「你可能會感到奇怪,為甚麼有些展廳特別昏暗?」何綺雯解說,「其實光源的照明度可以對文物造成很大傷害,將燈光調暗是為了保護文物。」同時他們亦需要考慮展櫃有可能遭受的壓力和碰撞,「我們盡可能在展覽期間保護文物的安全,但要確保它們沒有損壞,亦需要入場人士的配合和自律。」

修復方面,專家會先用各種儀器,為館藏進行物料等不同科學分析;修復時亦需要用到不同化學品。何綺雯表示修復文物需要科學和工藝兩方面的專業知識。修讀材料科學,擁有理科背景,何綺雯強調單是科學知識不足以執行文物修復。「懂得用適合物料修補文物不代表能還原它們,修復工作同時講究手藝,需要時間和訓練,我們也需要了解它們的製作過程,工作才能順利進行。」需要下功夫的,還有文物保存。他們每天監察文物倉庫的環境,也需要每星期一次到文物倉庫進行溫、濕度測試,以適當保存這些文化寶藏。

記載文化 貼近生活

主要負責中國書畫的何綺雯坦言,雖然自己以往喜歡賞畫,但以西方畫為主。「當年參觀藝術館展出的《清明上河圖》,引起我對中國書畫的興趣。入職後接觸更多中國書畫,也培育了我這方面的興趣。」她解釋處理書畫需要特別細心,「因為用紙的緣故,中國書畫十分脆弱,處理時需要更周全的考慮。」

何綺雯表示工作中最難忘的經驗,是協助策劃「頤養謝塵喧──乾隆皇帝的秘密花園」展覽,「一方面是可以近距離接觸國家級文物, 另一方面是這個挑戰難度甚高。」該展覽展出三幅三米乘四米,分別以春、秋、冬為主題的通景畫貼落,即宮殿牆上可隨時「貼上」、「落下」的壁畫,猶如手繪牆紙,圖畫帶有吉祥寓意。

為了呈現通景畫貼落本身的形態和觀賞角度,她以相似於西方油畫的做法,將它們先包在木框上,然後豎起,靠在牆壁上。她回想, 「固定貼落,再把這樣大的畫豎起已十分困難,在執行的過程中還要確保它們絲毫無損,實在是很大的挑戰。」她續道,「但能應用西方技巧於展示中國書畫,這次展覽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在舊啟德機場也有出土文物,這證明文物與我們的距離並不遙遠。」何綺雯表示近年來香港人日益重視本土歷史, 保存文物的意識愈來愈強,「代表香港更愈來愈需要文物修復的資源。」她表示每年亦有不少市民參與文物修復義工服務,參與展覽的簡單準備工作,藉此提高他們對文物修復的認識。她補充,「展覽開幕時義工們都十分高興,因為他們都有份參與其中。」

 

近來文物修復辦事處忙於籌備將於2014年在香港舉行的國際文物修護學會會議,各地的專家和學者將在會議中交流專業知識。與此同時,他們亦正籌備中央修復室,希望能集中資源,服務全港博物館。下次到訪博物館時,別忘記,文物除了蘊藏豐富的歷史文化, 還盛載著修復專家的努力呢! (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