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02_20130414

 

 

 常聽人說道:「恐龍是遠古地球的霸主」,但你是否知道根據科學家的研究,早在恐龍出現的三十六億年前,已有原始生命的出現?原始生命是甚麼?生命的起源又是甚麼? 就讓我們到史前故事館走一趟,從科學的角度看地球的歷史故事。

(本報專題)還未步入展館,目光已被入口旁的一件展品吸引著。那是一根骨頭,一根巨大的骨頭。到底這根巨型骨頭,是屬於怎樣的巨型生物呢?「這是雷巴齊斯龍大腿骨的複製品,與真品的大小比例是一比一」,館長岑萬儀解釋道。館內雖然沒有活生生的動物,但場館順時序分成五個展區,展示近一百件史前生物的模型和珍貴的化石,館內顯得生氣勃勃。

史前故事館的標誌是甚麼史前生物?(圖1) 

溝鱗魚。溝鱗魚是泥盆紀時期(約三億多至四億年前)廣佈全球的原始魚類,身長只有數十釐米,在香港也曾出土牠的化石,已經滅絕。牠和現今大部份魚類最大的分別,就是身體內沒有骨骼,而是體外覆有骨質鱗片,頭部和胸部則包裹著骨甲。由於甲殼上滿是凹洞和彎曲的溝紋,因而得名溝鱗魚。

這些化石與香港有甚麼關係?圖2) 

在現代化都市的外形下,香港其實歷史悠久。船灣淡水湖曾出土溝鱗魚的外殼化石,將香港的地質歷史推前至四億年。此外,該化石的溝鱗魚品種與館中展出、由澳洲魚類時代博物館借出的溝鱗魚化石相同。由此可見,香港於四億年前與澳洲十分接近,因地殼板塊移動,今天的地理位置才相距甚遠。

此外,香港新界東北海岸亦曾發現菊石化石(圖3a)。菊石與魷魚、墨魚等同屬頭足類動物(圖3b),菊石雖已於六千多萬年前絕種,但外形和今天仍存活的鸚鵡螺接近,漂亮、貝殼似的外殼保護著柔軟的身體。更因外殼的特別構造,牠就像潛水艇般,能透過調節殼內空氣和水的比例,在水中上升下降。牠們亦能噴出海水,使自己向反方向快速移動。

我可以接觸化石和其他展品嗎?(圖4) 

一般來說,化石等展品都嚴禁參觀者觸摸,以免對寶貴的研究資源造成破壞。但史前故事館有數件展品可供參觀者觸摸,提升他們的興趣和體驗,當中包括:來自俄羅斯的鐵隕石和菊石化石。透過第一身接觸,我們能更認識隕石的成份,以及它們在地球形成過程中的重要角色;觸摸千萬年歷史的菊石化石,感受牠殼面的凹凸,或許你就能明白牠們為何被古人形容為「羊角」呢!即使可以觸摸,大家亦不要搖動或破壞展品。館中亦設輕觸式屏幕的互動平台,提供遊戲,讓參觀者更了解地球的歷史。不過,千萬記住,大部份展品都標上「請勿觸摸」的標示,大家要跟從現場工作人員的指示,愛惜這些珍貴資源呢! 

透過認識地球歷史和古代生物,我們學到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