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10a-20130324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曾經談過,欣賞詩歌應該就詩論詩,不應受作者的名氣或名家的評論所影響。李白這首〈靜夜思〉, 千百年來,家傳戶誦,無人不曉,甚至有詩評家稱譽為「妙絕今古」。但撫心自問,這真是一首好詩嗎? 

假如這首詩,作者不是李白,也從未在中國詩壇出現過,只是今天學生交來的一篇習作;作為老師的我們,又會作怎樣的評價呢? 

坦白說,大詩人的作品,讀者會不期然地把自己投入其內, 願意為它馳騁想像,使詩歌的內容變得豐富。但知道是學生的作品,想像就可能會停滯,只覺得這首詩,雖然簡單直接,但缺乏深度,平平無奇,以一百分為滿分,似乎只值七十。

唐朝詩人杜牧曾說:「杜詩韓筆愁來讀,似倩麻姑癢處搔」(麻姑是傳說中的仙女,杜詩韓筆是指杜甫的詩和韓愈的文章。這兩人的作品,當憂愁時閱讀,就好像請了仙女替你搔癢一樣舒服)。不錯,好的詩歌可助讀者抒發感情,是憂愁時的慰藉,這也是文學重要的功能之一。而這首詩雖然樸實自然,但讀之無餘音不絕之妙。相信稍曾涉獵識詩書的異鄉遊子,當鄉愁來臨時, 也不會選擇這樣的詩,來宣洩感情。試看另一首詩,王建的〈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在誰家。

同是以望月懷人為主題,仔細斟酌,這首詩是否比較深刻、含蓄而有餘味。

類似題材的詩歌,在李白詩集中,也所在多有,都比〈靜夜思〉優勝,例如〈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又例如〈夜泊牛渚懷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雲。

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

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

明朝挂帆去,楓葉落紛紛。

如果學生交來上面三首詩作,不妨給滿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