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13a_20230507_f

不少家長都為孩子的拖延問題,感到困擾和煩惱。例如,孩子放學後需要完成功課,但是他們一直不做,直至家長晚上下班回家後,經過多番催促下,才能勉強完成。有時候,孩子有一些功課不需要短時間內遞交,老師給予一個限期,但是孩子總是不會預先進行,把開始做的時間不斷拖延,直至臨近遞交限期才勉強進行。除了工作以外, 有時候甚至連日常生活的事情也會拖延,有些家長為催促孩子吃飯、刷牙、洗面、洗澡,也需要花上九牛二虎之力,有時甚至跟孩子出現口角和爭執,才能令孩子完成他們基本需要做妥的事情,家長為孩子的拖延問題總是摸不著頭腦,有些甚至帶孩子見精神科醫生,因為懷疑他們的腦袋出現問題。

 

拖延是一個行為表現,暫時未被界定為一種精神科的疾病,但是,假如問題持續或嚴重,可能跟一些精神障礙有關,需要考慮帶孩子向醫生求診。當家長開始發現孩子有拖延問題時,可以作出詳細的記錄,監察問題所在及嚴重性,以及拖延如何影響日常生活,家長也可向學校老師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行為出現的初期,家長可以跟孩子詳談,了解背後的原因和想法,看看有沒有個人問題或環境因素可以調節。另外,家長可以嘗試檢視過去的管教方式,然後嘗試調節,加以鼓勵和獎賞,甚至應用一些調節行為的方法,看看拖延問題有沒有得到改善。

 

拖延問題的背後,可能是孩子患上某些精神障礙,也可能是精神障礙的警號。當孩子出現拖延行為時,家長需要留意他們有沒有情緒上的問題,例如抑鬱、焦慮等。當孩子感到抑鬱時,可能在日常的生活節奏上表現得緩慢和喪失動力,甚至不想進行日常活動。當孩子感到焦慮時,對進行事情缺乏信心,進行事情時可能感到緊張擔憂,甚至逃避。另外,長期的拖延行為,可能跟其他情況有關,例如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這種情況通常由小時候開始,孩子不願意處理難題,遇到困難時缺乏耐性,甚至把事情拖延。另外,強迫症也是另外一個原因,家長需要留意孩子有沒有重複的想法和行為。假如家長應用了不同方法,仍然未能處理孩子的拖延問題,便需要向精神科醫生、臨床心理學家或社工求助。

 

重點:

1. 拖延是一個行為表現,暫時未被界定為一種精神科的疾病,但是,假如拖延的問題持續或嚴重,可能跟一些精神障礙有關,需要考慮帶孩子向醫生求診。

2. 當孩子出現拖延行為時,家長需要留意他們有沒有情緒上的問題。

3. 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強迫症可能是拖延行為的其他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