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13_20210926s

這些年間,由於人文學科,例如通識教育科、生活與社會課程、地理科,或是現行在中四級的必修科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等,都強調學生要多留意身邊的社區,並要懂得結合日常生活的觀察,成為課堂討論中表達個人看法。可是,在教學的日子裡,許多時候,每當我問到同學「有沒有去過一些快將清拆的舊區?」、「有沒有去過一些有南亞裔或泰國裔聚居的香港社區?」時,他們的回答都是:

「沒有啊。」

「香港有這些地方的嗎?」

 

我知道眼前這班學生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思考及分析能力強,可是生活經驗只是離不開上學及回家做功課;其他方面的生活經驗則較少,以至每當談論到一些社會議題時,她們只能從概念上理解「香港有些少數族裔在生活」, 卻未曾親身接觸過他們,故難以接著深一層討論例如「香港是否一個不同族裔都和平共處的城市?」之類的題目。

 

說真的,其實他們也知道自己的限制, 這情況在中文科作文時出現得尤其頻密。

 

為此,我向他們提出一個學習建議,就是我會在課堂前先錄製一些與翌日課堂相關的學習影片,例如介紹香港有甚麼少數族裔、他們生活在香港哪些地區;並會鼓勵他們如果有空的話可以親身到九龍城走一走; 這些影片一般在五至八分鐘內,她們要先看完,並在筆記簿上摘錄好一些筆記,才接著翌日的課堂。

 

直到後來,我在筆記簿上加入了一些思考問題,希望他們在課堂前先思考;經歷一整個學期的試驗後,她們從學與教評估裡都反映這一種方法可以加強他們的知識基礎, 而紥實的知識有助她們進一步思考。作為老師的我,看到這些說話當然感到十分欣慰, 那可是我的睡覺、吃飯時間所換回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