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13a-20120916

 

古典文學又再時興:在出版界,古典重刊,新書封面時髦吸引;在電影界,古典新拍,另類演繹,陸續有來;在香港,不少中學英國語文科從中一開始已把古典文學包括在內。

經典是人類的文化遺產,年輕人實在不容錯過。問題是如何按照自身的情況選讀經典。現提出四個效標,供同學和家長讀者參考。

本期以《魯賓遜漂流記》為例,先介紹兩個比較客觀的效標:

1. 重要性(Importance

因《魯賓遜漂流記》問世,成為冒險小說的始祖。作者笛福(Daniel Defoe)被譽為英國「小說之父」。

受《魯賓遜漂流記》影響,有關沉船遇險的故事不輟,較著名的有《瑞士家庭魯賓遜》(The Swiss Family Robinson)、《大人國和小人國遊記》(Gulliver's Travels)等。

法國著名作家盧梭在其名著《愛彌兒》中,指定要將《魯賓遜漂流記》作為愛彌兒十五歲時的必讀書。

2. 示範性(Good Example

經典在語言文學、文明視野、時代脈搏、人生智慧、人類狀況、想像境界等領域的探究,均起示範作用,故能影響時人或後人思考,也成為學者和創作者研究或創作的一道活水泉源。

魯賓遜在荒島的奮鬥歷程,真像是一部人類文明進化史的縮影,他經歷了人類從採集、漁獵、畜牧到種植的發展過程;最後他成為荒島的擁有者、統治者和立法者。政治思想家馬克思和恩格斯也多次引用本故事來分析資產階級的本性。

魯賓遜佔地為王,拯救了一名土著,並命其名為「星期五」,視為奴隸,並將自己的生活方式加諸於星期五身上。但是誰是真正的主人?誰是真正的奴隸?英國著名演員彼得奧圖(Peter O' Toole)主演的《僕人星期五》(Man Friday),提供了一個新角度。電影是由舞台劇改編成為電影,批判了魯賓遜的做法。

蘇朗莚同學有影評介紹,值得一讀。

受《魯賓遜漂流記》啟發,史畢爾(Elizabeth George Speare)寫了《海狸的記號》(The Sign of the Beaver),因此而第二次獲紐貝爾經典童書銀獎(Newbery Honor Book)。

《海狸的記號》書中有書,白人少年在父親離開後,孤立無援,遭遇有如魯賓遜,幸得印第安土著祖孫二人打救,白人少年決定把自己僅有的一本書《魯賓遜漂流記》送給二人,沒想到祖父卻要求白人少年教孫兒認識「白人的符號」,因他們在土地買賣中看不懂白人的符號,常常輕易讓白人佔了印第安人的土地。白人少年只得以《魯賓遜漂流記》作為教本,由此而衍生出兩個年齡相若的孩子如何在猜疑中接納對方的精采故事。

谷旻軒同學翻譯了本書首章數段,以饗讀者。

《魯賓遜漂流記》的啟發,遠不止於文學,心理學家Leslie Brothers著作《星期五的腳印》(Friday's Footprint)已成為大學研究「社會如何形塑人類心智」的流行參考書。

下期再介紹另兩個比較主觀,可由同學自己作主的效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