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04_20200322s_0

有家長關心現今的社會運動,又怕孩子感染不良的思想,家長甚至說自己也不肯定自己的取向是對還是錯,他既希望孩子關心社會正在發生的事,同時也希望孩子在這個時候能有獨立和正確的取向。

在另一方面,成長中的孩子對周遭發生的事開始感到興趣,而且很容易受人影響,就算家長不與他們談起,他們也會在其社交圈中討論,如果他的朋友稍有偏差的想法,後果便難以想像,因此,家長的影響力就應在這時發揮出來,不要避重就輕地回答他的發問,孩子在家長得不到好的答案,他會在外面去找,到時家長要紏正他的思想就很困難, 所以,家長應主動出擊,鼓勵孩子多關心社會上發生的事,多與孩子傾談,從而灌輸正確的價值觀念。

倘若家長真的連自己的取向也不清楚,我建議家長參考教會的訓導和主教所發出的牧函,這些都是具指導性的文件,家長不妨細讀,作自己的方向。也方便和孩子一起討論。

假如孩子好像對時事沒有興趣,家長也應在看新聞時與孩子略談他的感覺,更應闡述家長的看法,因為價值觀的灌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潛移默化是一件長期的工作,家長應在這方面努力。

最後,家長的教導應貫徹始終, 不要朝三暮四,經常改變自己的立場,使孩子不知所措,這也是妨礙孩子關心時事的行為。能夠和孩子一起討論時事是極難得的事,家長不應放棄這事,更可把家長的看法和孩子分享,家長們,努力。

徐邦雄


要成為一位有責任的社會公民,必須要養成關心時事的習慣。從前要關心時事,大家一般會閱讀報章、觀看電視的新聞報道或聆聽電台的新聞傳播。這年代的孩子,更容易接觸到的是互聯網,上網成為很多孩子的日常活動,也是一個接觸時事的渠道,理論上孩子應該更多機會和更早接觸時事。

另一方面,在香港的教育制度下,學生容易感到競爭的氣氛, 易於感到緊張和焦慮,希望得到理想的成績,為未來升學和工作鋪路。家長也因應這種氣氛,可能變得較著重孩子的成績,以致忽略了其他在成長中的重要事情。

除了埋首於學習課本中,家長應該鼓勵孩子關心社會時事,關心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每位孩子都有好奇心,家長不應因為訓練讀書成績,而埋沒了孩子的好奇心。家長可因應孩子的年齡和認知能力,以不同的方法培養孩子關心時事的習慣。年紀較小的孩子, 可透過深入淺出的繪本,來認識社會和世界正在出現的問題,然後以輕鬆的方法跟家長作出討論。

到了初中階段,家長或老師可以培養孩子閱讀報紙的習慣,在最初階段,可鼓勵孩子每星期進行一次剪報活動,將一篇感興趣的新聞從報章剪下來,然後貼在一本筆記簿中,並寫上一些讀後感, 然後跟家長或老師討論。

中學有通識科,正正鼓勵孩子留意日常生活的社會事情,並對一些社會議題進行深入的分析和討論,以及表達自己對該社會議題的不同想法和意見。記得從前在高中時候,在中學成立了一個新的「時事學會」,目的是聚集一群特別對時事感到興趣的同學,舉辦不同的交流和分享活動,藉此對社會時事建立更深入的認知。假如學校給予學生空間成立學會,這是一個不錯的建議。

當家長跟孩子討論社會時事時,也要留意孩子的情緒有沒有受到影響,例如孩子有否因為新聞的內容或畫面而產生焦慮,假如孩子出現情緒不穩的狀態,要多加注意和監察。

黃宗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