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06_20200209news

有家長提出:孩子如果能在不同的場合中,能學曉尊重別人,家長就可放心讓孩子做他喜歡做的,他必定不會做錯;但尊重他人這理念很抽象,如何提醒一個成長中的孩子呢?這題目看似抽象,但在日常生活中,實際得很。我也曾看見一些青少年,推開商場的玻璃大門,自己過去後,懶理後面跟著的是甚麼人,完全沒有概念要推著那沉重的大門給後來的人通過。又或者在擁擠的巴士上,完全沒有讓座的意圖。

尊重他人的確很難逐一向孩子提醒,因為很容易掛一漏萬,提了這點,卻沒有提那點,能否可以像漁翁撤網般,一句話便包含一切尊重別人的行動?我的答案是:站在別人的立場去了解他的需要。

孩子的成長,最初會以自己作出發點,我過了商場的大門,為何還要理會他人呢?我在巴士上佔了座位,為何還要讓座?孩子最初只關注自己的利益,完全沒有將他人放在眼內, 家長便應教導孩子多在別人的立場考慮:如果跟著你後面進商場的是一位老人家,他一定高興看見有人替他把門拉著,一個走路不方便的人,當然希望有人讓座給他。如果孩子學會這一點,就自然會做到尊重他人的事。

其實,最重要的,莫過於家長在孩子面前設身處地做一些尊重他人的事,成為孩子的模仿對象,我不厭其煩地重複說過的:家長想孩子成為怎樣的人,家長就要在孩子面前怎樣做。否則,家長的話只是孩子的空話,完全沒有說服力。 

徐邦雄


尊重別人是德育教育中重要的一個項目。孩子的品德培養,應該從家庭開始。在接觸書本知識和學校課堂老師的教導之前,孩子已經開始學習,最早的老師就是孩子的父母,孩子的一言一行,很多都是從模仿父母的言語行為開始。身教比言教更重要,父母除了要向孩子講解正確和良好的品德行為外,以身作則是更重要的一步。假如父母說一套,做另一套,便會對孩子構成學習上的混亂,使孩子難以分辨對錯,對建立正確的品德行為構成問題。因此,父母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應該言行一致,為孩子樹立品德行為的良好榜樣。

除了跟父母學習外,孩子也會跟家庭以外的親戚朋友學習,更會在上學後模仿其他人的行為。家庭以外的事情,父母難以掌握,但當發現孩子出現一些不尊重別人的行為時,父母可以留意生活環境中的影響,然後跟孩子分析別人的言語行為,以及分析孩子本身的行為表現,指出一些偏離尊重別人的地方,教導如何調節和改善問題。

另外,父母可以教導孩子建立同理心,凡事應該考慮別人的想法和處境,甚至嘗試將自己代入別人的情況去思考,感受別人所感受的情況,這樣可令孩子學會如何尊重別人。

孩子需要了解在生活上有很多不同背景的人,例如在社會上有不同教育程度的人、擔任不同工作的人、不同國家和種族的人、不同宗教的人、不同政見的人等, 不同人士有著不同的生活模式,每個人都有選擇生活方式的權利,不同的生活模式和權利應該受到別人所尊重。每個人在表達自己想法和作出行為的時候,也應該同時尊重別人的想法和表達訴求的空間。

人人互相尊重,便會減少紛爭,促進和諧的生活環境。

黃宗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