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04b_20190616s

在本科畢業後,我有幸到醫學院深造,學習更多更深入、更先進的醫藥科學知識,踏上見習科研人員之路。先前在理學院學習基礎科學知識固然重要,在醫學院更能將所學習的應用到病人身上。

在研究院內,我不止學習生物醫學的理論和相關的實驗技巧,更要涉獵統計學和生物訊息學的範疇。自2005年人類基因圖譜測序完成,公共基因數據庫提供基因大數據,我學習了電腦編程和數據發掘方法,分析基因數據,以完成關於胃癌的研究課題。這項研究雖然找到和胃癌有關的基因靶點,但距離臨床應用還有一條漫長的道路。

研究細菌與胃病

畢業後,我留在醫學院工作,參與了一項更貼地的研究項目:研發非侵入性胃部幽門螺絲菌的檢測方法。

感染幽門螺絲菌會引致胃炎,以及胃潰瘍。胃部長期發炎甚至會演變成胃癌。當時檢測幽門螺旋菌主要靠內窺鏡檢查。內窺鏡檢查是入侵性的,需要切取胃部組織去檢驗,而且插入內窺鏡喉管會令病人不適。因此有需要研發一種準確可靠、非入侵性的幽門螺旋菌血液測試方法。由於涉及病人血液樣本,這項研究開展前需要得到臨床研究倫理委員會的批准。

參與這個研究項目,讓我走出實驗室,到內窺鏡中心與病人接觸,並邀請幽門螺旋菌感染病患者提供血液樣本。收集血液樣本是一個守株待兔的過程,有時候剛好那天接受內窺鏡檢查的病人並沒有感染幽門螺旋菌,或者病人在我解釋完收集血液樣本的原因及血液樣本的用途後,仍拒絕提供血液樣本。經過幾個月的努力,終於收集到足夠的血液樣本,並從中分離出血清部份,利用免疫分析方法, 去檢測幽門螺旋菌。

可惜經過反覆測試,調整實驗方法後,這個幽門螺旋菌血液測試方法的準確度及敏感性仍然未如理想。我學會了誠實面對實驗結果,絕不可以急功近利,竄改實驗數據,弄虛作假,而要使用客觀的統計方法,理性分析實驗數據,從而得出一個科學客觀的結論。這樣才對得住捐獻血液樣本的病人,對得住良心,對得住天主!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