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04_20181028sb

中學時我發覺自己特別能照顧病人。高考後JUPAS頭兩位選了西醫科, 而第三就是浸大中醫科。我本身對中醫不多認識,未看過中醫,卻因為中醫也能醫治病人而不反感。結果高考成績不俗,達到西醫科的入讀要求,可是面試後卻緣慳一面,入讀第三志願中醫科。因為入學成續突出,我得到多於兩年學費的獎學金。

從懷疑、慌亂到自信

雖然有獎學金的榮譽,但新生年的我只有「如何最快學好中醫?」這困擾。那年我沒有很享受,只是伏頭苦幹於考試之中。成績是不錯的,但沒有對中醫產生很大的興趣。我對「讀中醫」 這決定抱著懷疑。

浸大中醫課程要讀五年,其中包括很多西醫科內容,入學就要早上學陰陽五行,下午學肌肉解剖。五年間驚險的事情有很多,有一次與同學練習針灸時,一位女同學在我面上入針,但角度不準確,觸碰到面部神經,結果我右邊面部僵硬了一整天。

中、西醫的理論很不同,中醫很多名詞如心、肝、脾、肺、腎都不是指體內器官,「臟腑」還會包括一些情緒、 感覺等功能。從古至今的中醫學習時只能讀醫書,幸運的可能有師父教導。但每位中醫都是一天一天的思考理論、吸收,最後能診症。

在這過程中,中醫思維的學習成果不會有考試分數反映,學習進度也沒有分為初、中、高班。我是個急於證明自己的人,在大學模式下迷失了自我,只靠考高分數去填補信心的不足,以為考好成績就有好醫術,是一種錯誤的執著。原來我沒有虛心去學習全新的中醫醫學、認識中醫世界。

後來我下定認識中醫的決心,放下了急於學成的執著,真正投入學習的氣氛。

修讀中醫五年間,與同學一起保持赤子之心去學習,我從中得到成為醫者的自信。(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