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03_20160626_s

灰姑娘的故事家喻戶曉,許多人都是從迪士尼的動畫中認識它,其中灰姑娘掉落玻璃鞋的情節更令人印象深刻。其實,迪士尼的版本只是全世界流傳中的一個,在印度、法國、韓國、墨西哥等地都有類似情節,但背景符合當地民情風俗的灰姑娘故事。最早被人紀錄傳誦的版本是中國唐代的《葉限》,現代的繪本有光復書局出版的《葉限》及英文版的Yeh- Shen。故事描述在中國有一位洞主娶了兩個太太,其中一個過世,留下了善良美麗的女兒葉限。等洞主過世後,葉限的後母開始折磨她,幸好葉限從池中的金魚得到慰藉及幫忙。當她穿著魚精給她的金縷鞋及美麗的衣裳參加慶典時,為了避免被後母發現而匆忙逃走,結果掉落了一隻金縷鞋, 最後王子憑著金縷鞋找到葉限,並和她結婚。

這個故事曾被說給三年級的孩子們聽,當時引發了一連串的討論。一位只看過迪士尼動畫版的男孩質疑老師,說:「妳說這是一個灰姑娘的故事,為甚麼她有一雙金縷鞋? 灰姑娘的鞋子應該是一雙玻璃鞋。」結果老師解釋: 「這是一個中國故事,黃金在中國很貴重, 所以布做的金縷鞋很特別。」過了一會兒,這個男孩主動提出:「我知道為甚麼妳說這個女孩穿的不是玻璃鞋。因為她沿著一條佈滿岩石的路奔跑。如果玻璃鞋掉落,會碰到岩石碎掉, 那就不會有鞋子留下來讓王子配對了。但是她的腳會流血, 對 !她的腳如果跑在岩石路上,會滿滿的都是血!」從這個男孩的敘述中,可以看出他考慮到因果的一致性,也看出一個好的故事,值得反覆的閱讀,且提供不同的版本做比較,因為每次的閱讀經驗都會導致孩子產生一種新的或更深入的理解。

在討論中所提出的問題也非常重要,那會影響孩子的答案。如果我們問的是封閉性問題,例如:「葉限的鞋子是用甚麼做的?」答案只有: 「金子。」因為這是個對或錯的問題,孩子需具有知識與理解力。如果問的是引導性問題,例如:「為甚麼葉限被選為新娘,而不是她的姐姐們?」答案沒有一定,有可能是:「因為葉限(像全世界其他的灰姑娘一樣)有好心腸,而繼母的女兒們很苛薄及自私。」或是:「因為她被虐待,仍不屈不撓,最後就會得勝」等。孩子需要有推理及較深入的思考能力,因為這回答需要一些解釋及支持的論點。如果我們問的是開放性問題,例如:「為甚麼這個灰姑娘穿的不是玻璃鞋,而是金縷鞋?」需要運用孩子的評量及整合能力去闡述。

提出問題,除了強調思考問題解決的過程,也需要製造出意義的連結。我們可以從繪本的文本與自我(孩子)、文本與文本、文本與插畫,以及文本與世界的關係來提問。

文本與自我:考慮故事情節與孩子本身的經驗與情感的關係,例如:「如果你失去父母或沒有他們的保護,你會很難過嗎?」或者: 「如果大家都高興的參加慶祝活動,而你被排擠在外的感覺如何?」

文本與文本:比較具有類似的情節、主題或角色類型的故事。例如「你能指出《葉限》和《仙履奇緣》(格林)中,主角們受到了甚麼神奇力量的幫忙嗎?」

文本與插圖:加強孩子對於文本、插圖及想像間的連結,能促進他們對於圖像的想像力。在前面的例子中,男孩說:「⋯⋯因為她沿著一條佈滿岩石的路奔跑,如果玻璃鞋掉落,會碰到岩石碎掉⋯⋯」這在插圖中並沒有呈現,而是他想像出來的,也合理的解釋了為甚麼不是玻璃鞋而是金縷鞋的關鍵。

文本與世界:故事中的事物與孩子的理解及所受的學科訓練有關。例如可以請孩子談談他對於玻璃及金子特性的了解。

聽完故事後,我們也可以請孩子閉上眼睛,想想故事中甚麼樣的圖畫會進入腦中?讓孩子畫出一條「故事線」,重新安排故事的順序,去訓練孩子的記憶、想像及排列能力。總之,一個豐富的故事需要被反覆地閱讀,引導出不同的回應,而好的問題可以觸發各種的答辯,幫助孩子探究得更深入,進入更高層次的思考及理解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