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12a_20160529s

日前外出,車子飛馳在獅子山高速公路上。窗外的景色,一路迤邐過去。公路兩旁,植滿高大的樹木。已是五月,立夏剛過,紅棉早已落盡,木棉樹開始長出綠葉,一樹的碧綠,迎風而立。

觸目的是相思樹,不但換上翠綠的新葉,而且綻放著一簇簇絨球似的花,金黃色的相思花海,就像余光中在《春來半島》文中所描述——「迎目都是一樹樹猖狂的金碧」。

前幾年,帶著一群中學生,到中文大學作文學散步。百萬大道上的「碧秋樓」是散步的起點,我們先閱讀的,就是《春來半島》。當時是五月,在作者筆下,「常被誤為洋紫荊」的「宮粉羊蹄甲」,美得令人分心的花兒早已凋落。然而,除了碧秋樓下石階右邊的相思叢林,台灣相思倒是處處可見。

隔了幾天,我清晨散步,又走到「雙橋」附近。在單車徑的右邊,也種有幾株高大的喬木,相思樹平時難以辨認,如果不是「滿地的碎金」,也許我沒察覺到這就是台灣相思。再過幾天走過,只見樹上的金黃,已少於地上的金黃,花季已給行人踏成了車塵。

中國「相思樹」之名,源於一個淒美的故事。據晉朝干寶所著的《搜神記》記載:韓憑娶何氏為妻,何氏貌美。宋康王把何氏奪過來。不久韓憑自殺,而何氏亦登上高台往下跳,自殺而死。宋康王發怒,不准他們合葬,只讓兩座墳墓遙遙相望。可是,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有兩棵大梓樹分別從兩座墳墓後長出來,樹幹彎曲,互相靠近,根在地下相交,樹枝在上面交錯。宋國人於是稱之為相思樹。

相思樹原產於台灣及菲律賓,又名「台灣相思」,倒是無人喚之為「菲律賓相思」。

余光中是臺灣著名詩人,曾於1974-85年,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他在一首新詩作品《紫荊賦》中寫道:

......

多事的港城把相思樹

無端端叫做了台灣相思

那樣撩人的名字,撩起

那島上牽藤糾葛的心事

而同樣撩人的紫荊啊

卻被我冷落了,這港城之花

遠看似桃樹,近看似蘭葩

......

在隔海回望的島上,那時

紫荊花啊紫荊花

你霧裡的紅顏就成了我的

—香港相思

此詩作於1984年,詩人指出台灣相思這個「撩人的名字」,撩起了他的心事,也牽動了他的聯想,教他想起了紫荊花;同樣撩人的紫荊花,待他回到了台灣,就會變成他的「香港相思」。

從「台灣相思」到「香港相思」,詩人的心事,你能了解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