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12a_20160515s

三月初,一位朋友送我兩盆小小的紫羅蘭盆栽。其中一株已開花,嬌柔的小白花長在嫩綠的葉子當中,怯生生地,有點弱不禁風,真是我見猶憐。另一株則長滿翠綠的葉子,但仍未開花。

我滿心歡喜,將盆栽捧回家去,擺放在客廳的窗臺上,小心翼翼地殷勤澆水,照顧有加。至今已接近兩個月,小白花已凋謝了,而另一株卻尚未開花。每天早上起來,我都會跑出客廳,看看那朵花到底開了沒有。

前兩天,我如常在河畔的公園散步。就在曲曲折折的小徑旁,赫然發現了幾株蘭花草,在滾圓的石縫間冒出來,迎風而立⋯⋯

我蹲下細看,只見蘭花拔地而起,橙色的花瓣上有深紅色的斑紋,葉片狹長。眼前的蘭花,鮮艷亮麗,教我想起了一首悅耳動聽的校園歌曲——在七十年代末期,曾流行一時,就喚作《蘭花草》:

 

我從山中來 帶著蘭花草 種在小園中 希望花開早

一日看三回 看得花時過 蘭花卻依然 苞也無一個

轉眼秋天到 移蘭入暖房 朝朝頻顧惜 夜夜不相忘

期待春花開 能將夙願償 滿庭花簇簇 添得許多香

 

歌詞原來是胡適先生早年的一首詩《希望》,後來臺灣的陳賢德和張弼兩人合作,將詩的內容略加修改,並譜上曲子,改名為《蘭花草》,自此為人傳唱。

1921年夏天, 胡適到西山去,友人送給他一盆蘭花草,他帶返家後,亦悉心照料,但直到秋天,也沒開出花來,他有感而發,於是寫了這首小詩《希望》:

 

我從山中來,帶得蘭花草。種在小園中,希望開花好。

一日看三回,望得花時過;急壞看花人,苞也無一個。

眼見秋天到,移花供在家;明年春風回,祝汝滿盆花!

 

對於胡適盼望開花的心情,我絕對可以體會,簡直是「於我心有戚戚焉」!

胡適是中國近代史上舉足輕重的思想家、文學家。他掀起了新文化運動,與陳獨秀同為五四運動的主要人物。他也是第一位提倡白話文、新詩的學者,在1920年出版了新文學史上第一本白話詩集《嘗試集》,《希望》就是其中一篇。詩集中另有一首名作《蝴蝶》:

兩個黃蝴蝶,雙雙飛上天。不知為甚麼,一個忽飛還。

剩下那一個,孤單怪可憐;也無心上天,天上太孤單。

據說這是胡適寫的第一首白話詩,作品雖然不成熟,歷史意義遠遠高於文學價值,但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為胡適在新文學所作出的努力而鼓掌。

自古成功在嘗試,信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