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03_20160508s

《三隻小豬》這個傳統童話有許多吸引孩子的元素,包括充滿押韻節奏與擬聲詞的語句,例如:「我要呼呼的吐氣,我要噗噗的吹氣,我要吹垮你的房子。」(I’ll huff and I’ll puff and I’ll blow your house in)有助於孩子記憶及朗讀。重覆三次的類似情節、聰明勤勞與愚笨懶惰的對比,讓孩子從預測及比較中獲得閱讀的信心。這個故事還有許多不同的版本,各自添加或改編了一些情節,適合一起介紹給孩子。例如:在James Marshall的《三隻小豬》(The Three Little Pigs)中,添加了豬小弟比大野狼先去摘蘋果,並智取他的情節,還有豬大哥與豬二哥都被大野狼吃了,而豬小弟把大野狼吃掉了的結局。在Susan Lowell的《三隻小野豬》(The Three Little Javelinas)中,主角成了在索諾拉沙漠的三隻野豬及土狼。結局是豬大哥與豬二哥最後逃到了豬小妹家,而被燙傷的大野狼逃走了,且每當想起這段往事時,總會對著月亮哀嚎。這兩種版本的文本與細節、圖畫與背景各不相同,適合與孩子討論這是否會影響他們的閱讀趣味及感覺?再腦力激盪,如果你或孩子想改編,會將情節或背景做哪些變更?

改編版中,有些則完全顛覆了我們對於故事中反派與美好角色的印象,例如:Jon Scieszka 的《三隻小豬的真實故事》(The True Story of the 3 Little Pigs,中文版由三之三文化出版)。這本繪本的封面及封底被設計成像報紙,十年紀念版更多加了如同監獄柵欄的書衣。罪犯大野狼以當事人的立場及觀點敘述整件事的發生經過,企圖引起讀者的同理心,把自己「殺豬」及破壞財產的行為合理化,並將身分從一位掠食者轉換成無辜的受害者。與孩子共讀後,可以實際比較真實的動物與故事中的動物的概念,並調查他們名聲後面的事實,甚至進行一場大壞狼審判會。由孩子們扮演法官、提告的證人、辯護律師、陪審團,共同判決大野狼。

除了對照不同的版本外,也可以用《三隻小豬》向孩子們介紹科學的方法。首先找出問題的情境與孩子討論,然後建立假設,再發展測試它的實驗,最後分析結果。例如向孩子提出只有一個正確答案的封閉性問題:「三隻小豬的房子中,哪一間最堅固?是用甚麼材料做的?」接著再問開放性問題:「一間房子要用甚麼材料蓋,才能『堅固』到可以抵擋像是龍捲風或一隻壞野狼吹的強風?」或是:「有沒有方法可以將木頭房子蓋得和磚塊的一樣堅固?」整個問題與討論的過程需愉快開放,並提供正面的鼓勵。根據Dweck的「思維模式」研究,這樣可以讓孩子有信心面對及解決新的問題,而經過設計的提問,就像Vygotsky所說的,會為孩子提供學習的鷹架,讓他們以已知的知識為基礎,進一步有系統地探究、澄清、評量,建構出新的理解。

老師接下來可提供包括了小樹枝、硬紙板、膠帶與膠水的材料,讓孩子們分組用自己所選擇的材料去蓋一間房子,並將實驗做紀錄。當孩子知道成果將「對外公開」時,會有較強的動機去克服辛苦。我們需向孩子清楚說明他們將負責展示與介紹的規則及程序,然後邀請家長或其他班的孩子來參觀。在這種教與學的動態過程中,「錯誤」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老師與孩子都應該欣然接受,並將它視為一種學習,去調停許多錯誤與失策的結果。

當孩子們完成許多有關《三隻小豬》的活動後,老師可以視情況,再延伸出其他的活動,像是建議孩子注意有沒有其他的故事中有大野狼?如果孩子提出《小紅帽》中的大野狼,可以提供相關的版本,例如:重森千佳的《大野狼才要小心》(小魯文化),描述的是一隻喜歡看繪本,並將故事作為打獵守則,穿梭於《小紅帽》、《七隻小羊》、《三隻小豬》中的大野狼的故事。鼓勵孩子做比較及分析,探討大野狼間的異同處,並提出論點。運用繪本提升孩子的智能,需吸引孩子投入,並將故事與他們所關心的問題連結。當孩子在釐清想法及提出更多的問題時,需提供他們機會去解決問題,並證實他們是有能力與自信的學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