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03_20160228s

《棉婆婆睡不著》(信誼)是個很簡單的故事,講的是名叫棉婆婆的老奶奶在寒冷的冬夜,想起一件又一件瑣事而不斷下床、上床的故事。

寫這個故事其實很偶然。一天深夜,我睡不著,數羊也睡不著。我起來檢查門窗,察看魚缸內的小魚,給陽臺上的花澆水,整理書架……我不斷地上床、下床。一件又一件的瑣事驀地冒出。在這種「折騰」中,我突然想起我的奶奶和我的母親。

奶奶在某些夜晚睡不著。她亮起煤油燈, 拿出針線,縫製棉鞋棉衣;拎著燈,躡手躡腳地打開門,察看缸中是否有水,去圈房看看豬啊雞啊,還會駐腳在院內,朝向村外的方向, 靜靜地聆聽……然後,回屋,熄燈,上床。可是,過了一會兒,她又披起衣,亮起燈,拿出針和線,或是又下床,開門,看看貓在哪兒, 狗在哪兒……她不厭其煩地上床,又不厭其煩地下床。年幼的我不懂奶奶,以為她只是睡不著。

我想起母親也在某些夜晚睡不著。她會亮著手電筒,躡手躡腳打開門,去檢查廚房的門是否關好,門栓是否結實,會突然想起給睡在外面的老狗增添一些暖和的東西,去看看她種的花……反反覆覆上床、下床。年少的我不明白母親,以為她也只是睡不著。

就在那個深夜,已為人母的我突然深深懂得了她們。那些睡不著的晚上,奶奶牽掛著販魚而遲遲未歸的爺爺和兩個兒子,媽媽牽掛著行在路上的父親。而我,牽掛著我深愛的丈夫。無論是奶奶、母親或我,因為牽掛而無法坦然睡去。當我明瞭這點後,便很想將這樣的情感寫出來,講給我的女兒聽,讓她知道媽媽為甚麼睡不著,為甚麼反反覆覆下床、上床。也許,她就會懂得、明白,不至於像我在很多很多年以後才深深體會到那種感情。

於是,我在那個睡不著的夜晚,寫下這個故事。因為正值寒冬,就取了「棉婆婆」這樣一個溫暖的名字。慶幸的是,我投稿參加信誼圖畫書獎,得到評委老師們的認可。我確信,這種認可不僅是因為這個故事,而是對人性中美好情感與良善的認可,被故事蘊藏樸實的情感所打動。因為,誰不曾有過爺爺、奶奶、母親呢? 誰不曾牽掛過別人,也被別人牽掛過呢?這歸根結底是「我們」的故事。

出版社決定將這個「我們」的故事做成圖畫書。可是,我的文稿對圖畫書而言稍嫌單薄。於是,我開始修改。在原稿中,棉婆婆只是站在院內等。第一次修改時增加了柿子樹、橘子樹,棉婆婆帶著大黃狗站在院內,慢慢走到村口的大榕樹下,然後慢吞吞地往回走。可是,編輯還不滿意。於是開始第二次修改,增加貓跳上窗臺、生爐子燒水、給阿黃抱稻草等細節。文字編輯將敘事線索和結構梳理得更緊密,還增加一些孩子般的語言。然後進行第三次修改,增加風叩門,棉婆婆誤以為棉爺爺回來,貓狗都慢慢睡著。編輯指出狗和貓的特性,還和我討論除了菊花、狗、門栓以外,還有哪些會讓棉婆婆惦念的事,又增加拍打枕頭、衣物、水壺噗噗響等細節。在漫長的修改過程中,我愈來愈多地想起奶奶和母親,想起祖輩和父輩們,想起他們那種不動聲色的愛和情感。

出版社非常關注這件事,提出許多具體意見,例如「不要把棉婆婆當成老年人,可以增加具有童心的做法」、「隨著時間愈來愈晚, 她的忙碌從屋內轉向屋外……她的每個動作蘊含著一種心情,不是焦慮煩躁,而是等待,一種相依相守的習慣」等,並堅持「情感氛圍的營造是書的靈魂,一定要堅持,不能著急。」

我為《棉婆婆睡不著》的文字構築了簡單的靈魂,編輯過程使它有更豐富而立體的肌理。最後的成果可說是出版社執行長、編輯和我共同的作品,它能呈現渾然一體的感覺,也是基於一種共同的記憶和情感。這種「共同」是一種中國式的感情,質樸、內蘊而深沉。更感恩的是請到畫家朱成梁老師來繪製插圖,得到他的全情投入。從文字的打磨到成書,歷經四年,每一句文字、每一幅畫面都經過無數次精心細緻的反覆推敲,耗盡所有參與者的心血,可說是一部「我們」的作品。

這本書得到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受到許多讀者的喜愛。我想是因為它是「我們」的故事,有「我們」的記憶和情感。希望孩子們喜歡,也希望曾經身為孩子的大人們能想起生命中曾擁有過這樣的情感,帶兒女們常回家看看我們的棉婆婆、棉爺爺、棉奶奶。 

 

(封面圖由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組委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