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12a_20160131s

繼雅加達之後,來到海拔二千米的廸恩高原。那天早上,我們欣賞了寧靜澄明的五彩湖, 參觀了最古老的印度教遺跡──阿朱那寺之後, 因時間緊迫,便決定不去卡瓦火山口。午飯後, 隨即坐車趕往三寶瓏。

抵達這座華僑眾多的古城,已是晚上六時。老遠跑到這裡來,就是為了追尋鄭和的遺跡,想去看看三保廟。

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明成祖派遣鄭和出使西洋,掀開了「七下西洋」的序幕。當時的船隊有寶船六十二艘,滿載絲綢、瓷器、茶葉、漆器、金銀、銅錢等珍貴物品,從劉家港出發, 經福建、廣東,到達占城、爪哇、蘇門答臘、錫蘭、印度等地。

鄭和本姓馬,生於雲南昆陽,是回族人。他是個伊斯蘭教徒,但同時信仰佛教。明史專家吳先生指出,由於西洋諸國,大多以伊斯蘭教和佛教為主要的宗教信仰,成祖選派鄭和率眾前往,「可以減少隔閡,辦好事」。

鄭和首次下西洋,便踏上了中爪哇北端的三寶瓏。他帶領的船隊,曾兩次停泊於此。那時候,此處還是一片蠻荒之地。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鄭和,便將這地命名為三寶瓏。

據說, 當年的鄭和曾在一個石洞內「修道」,鄭和小名「三寶」,故後人稱之為「三寶洞」。 「寶」與「保」諧音,人們希望鄭和保佑自己平安,久而久之,就喚作「三保洞」。2005 年,為紀念鄭和下西洋六百年,一座嶄新的三保廟,就在「三保洞」的原址上建成。

車抵廟前,天色已晚,我們匆匆走進廟內參觀。此廟佔地甚廣,鄭和的雕像矗立一側,非常觸目,還有幾座宏偉的建築,既有中國式,亦具爪哇風格。「三保洞大殿」位於廟的南面,供奉著鄭和像,殿後有一組的浮雕壁畫,展現鄭和在不同時期的航海活動,長達數十米,壁畫背後是「三保洞」,洞前有一口三寶井,傳說鄭和曾在此鑿泉取水,供士兵飲用。再往南是鐵錨廟,用作祭祀犧牲的船員,存放著船隊使用的鐵錨。最南端是福興廟,內藏鄭和用過的關刀。

除了外來的訪客,廟內還有不少當地的華僑,手持香燭,向鄭和像膜拜。想不到,時至今日,在南洋這個遙遠的角落,還保存著紀念鄭和的廟宇,而且香火鼎盛,表達了世世代代的華僑對這位航海先驅的敬意和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