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Y20150913p0809

當小一新生剛步入小學,原本在遊戲中學習的彈性生活,轉變成正規的學習與規律的生活,鐘聲與課表成為學校作息的最高指導原則。然而,典型的六歲孩子身心正朝向很敏感的「兩極化」發展,心理上既想要爭取自由、獨立,又容易焦慮、沒有安全感;認知上熱衷於對新鮮事物的追求,喜歡反覆地練習且表現出漸增的能力,卻又不能忍受批評與輸給別人。在這轉換的調適階段,如果孩子能得到足夠的呵護與了解,也接受適度的挑戰與產生成就感,將有助於成為一個快樂的小學生。以下從孩子的身心發展與成長任務的不同面向,建議一些優良的圖畫書。

興趣與能力

這時期的孩子能靜下心分享一個吸引人、篇幅較長而文字不多的故事,並且會偏向喜歡某些創作者的作品。他們會從不同的角度看世界與觀察事物的相互關係, 很注意新的組合,像是空間裡新添的東西與位置。對於圖畫書中發生的事情或許會要求澄清、確定與給予批評。《魚就是魚》(上誼)(圖1)構圖簡單而畫面豐富,圖文相輝映,令人印象深刻。這本書的意涵是自我認同,魚兒無法理解好朋友青蛙為甚麼和自己長得不一樣,對於青蛙所描述岸上的有趣事物,也都是以自己的角度去揣測,直到一天他跳上岸想一探究竟⋯⋯才終於認同「魚就是魚」。這個寓言故事能激發孩子去想像、提問與探索, 滿足他們視覺與聽覺的感官,並引起情感的共鳴。此外,無字書能讓識字少的小一生沉浸在圖像的閱讀中,激發他們觀察、邏輯思考與閱讀的興趣,充滿人文與自然關懷的《我們的森林》(小魯)(圖2)非常適合他們閱讀。

排斥與抗拒上學

有些孩子經常不想上學,會用一些藉口逃避,有些甚至會在學校或上、下學途中「意外地」大小便,還有一些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對學習提不起興趣。這不是孩子「不乖」,而是代表「上學」對他們來說是很大的壓力,他們還沒有準備好。《尼可丹姆的一天》(聯經)(圖3)主角從上學途中就開始不順利,接著面臨沒帶作業被罵,遭同學霸凌與無法吃午餐的困境, 然而當他遇上了友善的女同學,他開始正視自己的優缺點,並鼓起勇氣反抗欺凌。《小阿力的大學校》(上誼)(圖4)主角小阿力擔心在學校遭遇他不熟悉的事物,因而退縮的想留在家裡,多虧了媽媽與老師細心的陪他熟悉環境,做好心理準備,使得小阿力開始喜歡學校與結交朋友。這兩本書都刻畫出小一新生的擔憂與窘境,且都有正面的發展與結局,能夠讓孩子投射自我與認同。如果孩子從小是在宗教家庭長大的,在此時期會信得很虔誠,祈禱與期盼神的回應對他們很重要,也極富支持與穩定的力量。《小孩的禱告》(道聲)(圖5)是小女孩對神真誠的禱告,充滿了對萬物與家人朋友的祝福、感謝與祈求,對於處於兩極化矛盾發展,而常對事物心生抗拒的小一生,具有示範與撫慰的效果。

認知與語言

這個階段的孩子以自己的需求或期望來解釋週遭的事物。懂得幽默,喜歡交談, 發音與文法結構都表現得不錯,已能唸一些熟悉的書。辨別幻想與事實的能力增加,對死亡的問題感興趣,也擔心親人死亡。簡單有趣的《別讓鴿子開公車》(小天下)(圖6),故事的開始是一位公車司機要求讀者在他離開時——「不要讓鴿子開公車」,接著鴿子出場後,一直不斷地說服讀者讓他開公車: 「我會很小心的。」「我會做你最好的朋友喔!」「有甚麼了不起?」「嘿,我有個主意。我們來玩『開公車』的遊戲吧 !」當然,文本中沒有提,但可預期的所有回答都是:「不可以」。這樣容易串連、想像,句尾又採用了驚嘆號、問號、引號、句點等的句型模式,有助於孩子熟悉寫作的慣用模式。《爺爺有沒有穿西裝》(格林)(圖7)對於死亡的闡述很適合此期孩子的理解程度, 主角布魯諾面對爺爺的死亡經歷了疑惑、難過到接受的歷程。故事的文字較多,需要由師長講述,讓孩子邊聽邊欣賞細膩感性的內容,邊討論他們心中的疑慮,並得到保證生命不會無緣無故的消失。

結語

 

依據教育心理學家皮亞傑(Piaget)的主張,小一的新生以自我為中心,別人都要最愛他,聚焦在他身上。他們喜歡競爭,樣樣都想拿第一,也很難忍受等待, 這些特質都在《莉莉的紫色小皮包》(和英)(圖8)中被唯妙唯肖地描繪出來,結局莉莉因為受挫報復老師,反被老師的愛與寬容所打動,非常能得到孩子的贊同與喜愛。從幼兒轉為兒童需要許多的調適與體諒,親師合作透過一些像是共讀好書的活動引導孩子,將能有效地幫助他們成為快樂的小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