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13b-20140216

 

 教會關注兒童及青少年的心靈培育,這一點,在教會的訓導文獻中清晰可見。「今日年青人受傳媒世界的事物所感染,並將在週遭環境所接收的信息引進課堂上;這情況確不足以為奇。也許其中某些學生會因此變得冷漠和麻木。」(《天主教學校教育的宗教幅度》#71)有些學生認為宗教科是可有可無的科目,學校安排的宗教學習經歷是浪費時間, 無助於他們考取更好的成績;甚至有些家長認為學校應投放多一些教學的時間在核心科目上。

部份嬰兒領洗的公教同學,他們欠缺宗教生活的栽培, 不大願意承認自己是天主教徒,他們不高興教師強逼他們參與禮儀和出席天主教同學聚會及活動。教師面對著沉重的工作壓力,接觸學生的時間不多,在照顧學生信仰成長的路上,感到有心無力。

「為能達到學校的教育目標,宗教科老師是關鍵人物、是極重要的一員。宗教科的效果與教師的個人見証緊密連繫;這見証就是把課堂的內容生活出來。因此,宗教科老師必須是充滿本性與超性恩寵的人。並能見証這些恩賜;他們必須受過完整的文化、專業和教學訓練,且能與學生真誠對話。」(《天主教學校教育的宗教幅度》#96)經師易得,仁師難求,充滿本性與超性恩寵的天主教教師團隊實在並不易求。有時,熱誠的公教教師在學校中,有孤掌難鳴之感。

推動學校的宗教教育實在並不簡單,要面對很多挑戰; 有時,整個公教教師團隊感到疲憊與沮喪。在厄瑪烏路上的兩位門徒,面對著受難至死的耶穌感到灰心、難過、失落。不過,當他們與復活的基督相遇之後,他們有了新的信仰經歷,『當他在路上與我們談話,給我們講解聖經的時候,我們的心不是火熱的嗎?』 (路24:32)我們需要在耶穌基督內汲取力量,聖言、聖體、信仰團體滋養著我們信仰的生命, 讓我們重新得力,重燃心火,去培養學生立體生命的人生, 建構具福音精神的學習園地:「天主教學校是生命的一個中心,而生命是整合的。在這個充滿活力的中心,培育過程是行動與回應所不斷產生的相互作用。上述的相互作用同時具有縱橫面,且令天主教學校有別於其他學校;其他學校的教育目標並非受基督宗教所影響。」(《天主教學校教育的宗教幅度》#109)(五之五) 

 

 

 

 「學校宗教教育」系列共五篇文章已全部刊載,特此感謝筆者。—— 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