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13a-20140105

「氹氹轉,菊花園,炒米餅,糯米團, 亞媽帶我睇龍船,我唔睇,睇雞仔,雞仔大, 捉去賣,賣得幾多錢?」不知道讀者們有沒有唱過這首童謠?對於我這個大朋友來說,它卻代表著我的童年回憶。因為它不但是我小時候第一首從媽媽口中學會唱的童謠,亦是我和一群小學同學在操場上玩樂時必唱的「金曲」。

童謠並不是近代社會的產物,其歷史甚為久遠。據春秋戰國時代的道家典籍《列子》所記載,《康衢童謠》是中國最早的童謠。不過,有人認為這首所謂的遠古童謠是偽作的, 相反,童謠的最早歷史應追溯至《國語.鄭語》中記載的《周宣王時童謠》。儘管如此, 童謠也有了近三千年的歷史。然而,童謠在明代以前卻只是政治鬥爭的工具,有著濃厚的政治意識,而並非如我們想像般是為兒童而設。直到明代以後,社會才產生了一批真正反映兒童生活的童謠,甚至開始創作和收集真正意義上的童謠。而明代呂坤在1593年編成的《演小兒語》便是現存中國最早的兒歌專集,收集了包括山西、河南、山東、陝西等地流傳的四十六首兒歌,並著重趣味與教訓兼重。

可是童謠一直發展下來,並未完全脫離政治的色彩。在中華民國時期,名為《國民革命歌》的童謠,便盡顯當時的時代局勢,歌詞寫道:「打倒列強,打倒列強,除軍閥,除軍閥;努力國民革命,努力國民革命,齊奮鬥, 齊奮鬥。打倒列強,打倒列強,除軍閥,除軍閥;國民革命成功,國民革命成功,齊歡唱, 齊歡唱」。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亦出現了不少以政治為題材的童謠,例如孩子們在跳橡皮筋的時候,常會唱的兩首童謠:「江姐江姐好江姐,你是人民的好江姐,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來一個毛澤東,很革命的,跳得頭髮都散了」還有,「爺爺是個老紅軍,爸爸媽媽都是解放軍,姐姐參加紅衛兵,我也參加紅小兵,全家都是毛主席的兵」。當然,這些童謠似乎主要是為了政治目的,而多於為兒童提供趣味。

 

來到今天,隨著流行曲的魅力大增,它已經不再只屬於成人的音樂,而從小朋友口中, 我們所聽到的歌亦非只有童謠而已。因此,近年來社會有不少熱愛傳統文化的人士,都對童謠的消逝表示擔憂。的確,童謠代表著每一個成人的美好童年回憶,我們並不能讓它無聲無息地消失的。那麼,回頭想一想,讀者們又聽過哪幾首「金曲」?而在古人的《嬰戲圖》中,多有孩童觀賞植物與戲弄小動物的畫面,但假如加上他們圍在一起唱童謠的景象,又是怎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