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03_20131027


 2 0 0 7年,一齣有關碧雅翠絲.波特(Beatrix Potter, 1866-1943)的傳記式電影 —— Miss Potter(中譯《波特小姐比得兔的故事》) 公映。電影突出她追求獨立自主的人生,以及開展事業的旅程,呈現了波特不平凡的生命。
電影以倒敍的手法拍攝波特,先寫她獨個兒在美麗的英格蘭湖區(Lake District)的山坡上一邊寫生,一邊訴說自己的故事:
自己與世俗格格不入,世俗期盼的未婚女子應當的行為,不包括像她一般,帶著作品到出版社自薦……
然後,畫面回到1902年的倫敦,波特在至少被六間出版社退稿之後,決定自資出版童書The Tale of Peter Rabbit (中譯《小兔彼得的故事》),並因為反應熱烈,她帶著畫稿來到願意重新考慮出版該書的腓特烈.沃恩公司(Frederick Warne & Co.)商談。出版商要求全彩色印刷,但波特擔心這會提高成本。她非常著緊書的大小和售價,因為書本太大,不方便小讀者;售價太高,大眾難於負擔。看到這裡,心想波特的堅持,會否惹來再次退稿的命運?幸好,問題最終能夠解決,童書順利出版,而且馬上成為暢銷書。
我想,假如波特再次碰壁,她也不會就此放棄!不然,她早就甘於困囿於那個女性只求找個好歸宿的維多利亞時代,聽從母親的話,與介紹給她認識的男子結婚,而不是承受著女性未婚的壓力。電影透過父母和波特的日常相處,反映了她從小被灌輸「女大當嫁」、「門當戶對」才能得到幸福的觀念。在母親眼中,波特是個「固執的女孩」,總不明白她為甚麼對動物和繪畫充滿興趣。然而,《小兔彼得的故事》的成功,給波特帶來很大的鼓舞,她終於有機會向母親證明,不一定要選擇走母親的路——不是與貴婦朋友喝茶,便是在家中指揮僕人。
電影中穿插了不少波特的兒時回憶,生於富裕家庭的她,有很好的家庭教師。波特與弟弟養了許多寵物,房間就儼如一個小小動物園。波特愛繪畫,又有藝術天份,觀察入微,筆觸細膩。電影中出現了她以第一隻養的兔子班傑明﹙Benjamin)寫生的場面。為了表現波特的童心和她筆下充滿生命力的動物角色,影片中的彼得兔、青蛙吉先生、母鴨潔瑪等人物,有時以卡通動畫的方式表達,牠們會眨眨眼、會蹦蹦跳跳、還會和波特開玩笑,波特更會跟牠們說話呢!
在波特童年至青少年階段,一家總會在湖區避暑,她就像出籠野獸,盡情地跟動物和花草樹木打交道。湖區的風光成了波特靈感的泉源,對她的作品帶來深遠的影響,她大部份的故事都以湖區為背景,這些優美的景色都能在電影中一覽無遺。
追求真愛的波特在39歲那年,答應編輯諾曼.沃恩(Norman Warne)求婚,儘管母親看不起來自藍領階級的諾曼而反對婚事。可惜天意弄人,諾曼不久病逝,波特深受打擊,同年,她購買位於湖區的丘頂農場(Hill Top),並隱居於此。她愛在湖區生活, 和純樸的農民相處。當時,由於城市化的發展,大量農地分割出售予地產商。在電影中,就交代了波特在農地拍賣會競投的一幕,波特以高於市值多倍的價錢擊敗地產商,因而招來地產商的教訓,指責她「太感情用事, 破壞了發展地王而獲利的商機」。在波特眼中,市值不代表價值,她向地產商回了一句:「一個人傑地靈的地方,應該要為後人好好保護,不容破壞才對!」
最後,波特能透過版稅過著經濟獨立的生活;她超越了父母那種依賴豐厚遺產的生活方式,走自己的路。到了晚年,她更全心投入保護天然資源的工作上,運用自己的財富不斷收購土地和農莊,並在死後交予和她保育理念一致的「國民信託基金」(The National Trust),為後人保存了4000英畝(約1600個標準足球場)的珍貴土地,將湖區純樸優美的民情物貌與後世分享。
由童書作家到環保分子,波特堅持走一條與俗世不同的路,要不是波特珍視土地, 愛惜下一代,我們都不能看到湖區百年前的景觀。直到今天,你仍可以在英國湖區探尋小豬柏郎(Bland)走過的十字路口,牧羊犬凱普(Kep)到過的酒館,當然還有波特在丘頂的故居。
在電影上映同期,《波特女士小兔彼得的誕生》剛好出版,這本小開本與電影互相配搭,讓我更了解波特一段可敬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