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13b-20131020

自從我成為母親後,與別人談起教養子女的話題,總會不期然想到我的父母教養自己的方式。這時,我才發現教養子女的方式,並不是一種全新的學習經驗,而是或多或少,受著自己與父母相處的經驗所影響。


回想自己兒童和青少年階段,父母對我們三弟妹的品格要求嚴謹,但從不強求子女成就非凡,只願我們為人正直善良,凡事盡力而為,活得健康快樂。仍記得剛升讀中一的時候,我未能掌握溫習西史的方法,首次測驗竟然拿了不合格的成績。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拿不合格的分數,內心很慚愧,也很不開心。那天中午,媽媽剛巧在我的學校附近工作,相約我吃午飯。我拿著試卷,誠惶誠恐,未開口已經淚流滿面。沒想到媽媽看了看試卷,竟微笑跟我說:「不用哭,很小事啊!我知道你已經盡力了。」她沒有責備我,反而跟我分析答案錯誤的原因。這一幕,至今仍歷歷在目。那天,我上了一次寶貴的人生課堂:如何鼓起勇氣從失敗中學習,而不是自責自疚和逃避,這才是積極的生活態度。父母讓我明白上學讀書是自己的本分, 這也成了我教導女兒的指標。
談起管教子女,現代許多父母到處搜集資料,捧書苦讀,為求尋找最完美的管教方法和步驟,盼望把子女管教成他們心目中的「乖孩子」,卻往往忽略了自己與子女之間的感情和聯繫感;這樣只會為親子關係帶來傷害,父母也可能因為採用的管教方法不奏效,而感到沮喪。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我認為天下間沒有最完美的管教子女方程式,只有父母親身認識和了解孩子,陪伴孩子共同面對成長裡的不同挑戰、疑惑和困難,這才是幫助孩子成長的重點。
我明白到在教與管當中取得平衡點,實在不容易。曾聽過這樣的說法:「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在家長教育課程裡,我認識了現代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哲斯(Carl Rogers,1902-1987),他對人性持積極和樂觀的看法,使我十分鼓舞;尤其是我初為人母,看到女兒成長的足印,這激發我常抱著積極的育兒態度,引導、扶助女兒成長,發揮天賦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