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03_20130922

「地球」有將近七十億的人口,分布在不同地域的人種和族群,與自然界其他的生物,一起生活在這個共同的家鄉。人類和其他動物一樣,需要靠食物、呼吸來維持生命,也一樣會步向死亡,沒錯,人類也是一種動物,但何以會被稱為「萬物之靈」?是因為人類會「思考」,因為思考,對生存的處境產生了「自覺」,由自覺發現了「我」的存在,就像英文字母大寫「I」,在芸芸眾生中,「我」卓然而立,每一個「我」都是造物者獨一無二的創造。

小嬰兒自呱呱墜地來到世間,除了努力喝奶、睡覺,好快快長大,還拚盡全力啟動身體所有的感官,去經驗聽覺、視覺、嗅覺、味覺和觸覺帶給他的全新感受。幼兒期的孩子較接近「生理性」,自我的概念會隨著愈來愈操控自如的動作和語言萌發,小寶寶喜歡看著鏡中的自己,還會拍拍、親親鏡中的影像,就是一個發現自我的過程,許多幼幼書會做類似的設計,《各種各樣的人》(維京) 是一本可愛的翻翻書,隨著小讀者翻動書頁,人們不同的外在表徵和活動躍然紙上,在全書的最後附上了「神奇魔鏡」,孩子會驚喜地發現自己是多麼的與眾不同。

認識自己的身體、掌握肢體的活動,也是小寶寶證明自我成長的方法之一。艾瑞.卡爾色彩豐富的拼貼畫一向深受小讀者喜愛,《從頭動到腳》(上誼)是一本互動性很高的作品,「你會嗎? 這個我會!」,在動物們不斷邀請小朋友參與的模仿遊戲中,除了認識身體的器官,小孩也一再的肯定自己肢體的潛能。《青蛙與男孩》(小魯)是一本由兒童觀點出發的佳作,故事中的小男孩和青蛙也來做個動作超級比一比! 雖然看來相似,小男孩卻發現了自己和青蛙有更多的不同,他會哭、會笑、會想念媽媽,他最後大聲的說:「我不是青蛙,也不是王子,我是我自己!」這真是個勇氣十足的宣言。

「我是誰?」的確是個大哉問,對於成人尚且終生大惑不解,對於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小孩,要談論這麼富有哲思的議題,還真是不容易。《我不知道我是誰》(格林)是本風趣幽默的圖畫書,主角達利B不知道自己是甚麼動物?所以不知道自己該住甚麼地方?該吃些甚麼?為甚麼會長成那個樣子? 達利B只好透過模仿來找答案。這個由提出疑問、模仿、解答、到欣賞自己的歷程,應該是大多數人探索「我是誰?」的必經之路。寓意豐富、圖文簡潔的圖畫書,以兒童能理解的語言和情境敘說故事,與他們的生活經驗相契合,可以幫助孩子從圖畫書中看見自己。

克拉格特.強森創作的圖畫書《胡蘿蔔種子》(上誼)短短不到兩百字,卻讓我們感受到信心的美好和力量。小男孩把一顆胡蘿蔔種子埋進土裡,媽媽、爸爸、哥哥都一再的說種子不會發芽,小男孩每天還是拔掉雜草、殷殷灑水,最後,一棵胡蘿蔔長出來了,但收成不是重點,重要的是,胡蘿蔔長得就跟小男孩「原來想的一樣」。日本著名的管理學家大前研一在他的新作《教出孩子的生存力》中說到:「父母最重要的任務, 就是給予孩子『活下去的自信』。」父母親是和孩子最親近的成人,常常無心的一句話,或者是刻意的評價,都會影響孩子如何看待自己的態度,父母有責任要發掘孩子的長處,並尊重孩子的人格特質。 

擁有信心可以讓一個小孩免於恐懼,他會勇於接受挑戰,在接納自己的弱點時,同時發揮自己的優點,對未來懷抱著樂觀期待的心情。宮西達也創作的圖畫書《明天的我》(小魯)就是這樣的鼓舞著小孩向前行。雖然現在的我還不完美,但隨著生理和心理漸漸地成長,明天的我一定會會變成更棒的人。由認識自己踏上發現天賦之旅,欣賞自己以發展才能,接納自己不致盲從,進而建造自己來實現理想,為自己,也為他人、為世界,創造幸福的生活。生命旅程的起點由「我」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