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16b-20130414

曾幾何時,我十分嚮往高中的生活。高中生, 有自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科目,不用修讀那些無關痛癢但又費時非常的「術科」:普通話、音樂等。如此種種,令我對高中充滿憧憬。除此之外,踏入高中亦代表了一件事:我快將進入人生的另一階段, 不再是個學生了。

然而,步入高中的第二年,我卻深深明白到「三三四」新學制對學生以至老師的影響。

其一,是接連不斷的補課。由於很多選修科目如生物、經濟的教學大綱都比較廣闊,相對每個星期只有五至六節課,教師們需要更多時間授課。正因如此,不論是放學後、週末抑或公眾假期,都總會看見學生拖著疲倦的身影,回校上課。這些補課動輒二至三小時,不論對教師還是同學,都是非常費神的。

其二,是所謂的「校本評核」。透過小組討論、個人研究等途徑來「提升」同學對選讀科目的興趣——這是「校本評核」的定義。但,事實是否如此?本來已繁忙的校園生活變得百上加斤,某程度上是因為很多科目都要求學生進行「校本評核」。

以上兩種,都不過是冰山一角。「唉,還有堆積如山的功課和小測,長此下去,我怕我會小活好幾年啊⋯⋯」下課後,我和朋友們坐在課室角落聊天。「其實,我們每天不斷重覆這樣上課、下課、回家、溫習⋯⋯到底有甚麼意義?」由小時候直到現在,不論老師、父母,都一直向我們傳達一個訊息:好好讀書,日後長大了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也許我們在唸幼稚園、小學時仍會對這說法深信不疑。可是,現在呢?「三三四」新學制開始後隨之而來的,是「中學文憑試」。第一屆放榜時,新聞報導的內容令我大吃一驚:「只有全港十八個百分點的中學生會獲得大學的入學資格。」

身為一個中學生,我不禁有些擔憂:「萬一將來的我,就是那進不了大學的一群學生,我應該怎辦?又或者說,我可以怎辦?要知道,在香港若是只有高中畢業的學歷,只能在快餐店當個服務員,抑或是在便利店當收銀員。所謂的「好好讀書,成為一個有用的人」,還有可能嗎? 

想到這裡,我不得不問自己一句:「到底一個『有用的人』,是如何定義?賺很多錢?成功置業⋯⋯讀書,真的是為了將來可以賺多些錢,早些結婚?」

我苦笑:「談到成功,為甚麼我想到的全是有關金錢和物質兩方面的事情?到底抱有這種想法是因為我太功利,還是這個社會所做成的風氣?」

換言之,如今的學生要承受如此大的壓力,完全是因為害怕日後賺不了錢?就這麼一個功利的原因?

坐在旁邊的友人看見我一直在發呆,拍拍我說:「別想太多了,還是快點回家溫習吧,明天還要做數學模擬試卷呢。」「對,所謂『小時不讀書,長大當運輸』啊。」友人打趣道。

又是另一句教訓我們要好好讀書,他日才能飛黃騰達的話。不知道這句話,是否這位朋友的父母教訓他時所說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