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3b_20200426s
CatholicAgent
教友特工
2020.04.24
推廣本地有機農業(上)
大學時主修化學(環境研究),第四年去了芬蘭當交換生。除了能夠體驗最有名的教育系統,也能親身感受最幸福的國家是怎樣的。剛到埗的時候正值冬季,日短夜長, 最短只有四小時日照, 最冷的日子只有-25℃。在寒冷的冬日,只要偶爾見到太陽,就有種幸福的感覺。夏天的來臨,令人們興奮地走到森林裡摘野莓。盛夏的太陽光不僅為芬蘭人帶來温暖,還為人們帶來了幸福感。 香港地方雖小,但資源都應有盡有,且網購盛行,各國產品都能輕鬆訂購。然而, 不管物質多豐盛,物質始終無法填補心靈的空虛。「你們為甚麼為那些不能充食的東西花錢, 為那些不足果腹的東西浪費薪金呢?」(依五十五2)其實幸福快樂很簡單,就是健康和感恩。其實飯前祈禱已經是很好的感恩練習,去感謝主賜予安全健康的食物;吃到最後而不浪費任何一點飯菜,就是對農夫最好的道謝了。 香港人習慣城市生活,與大自然的距離愈來愈遠。城市人的生活往往講求快捷方便,享用食物時根本不會費神思考食物的來源、生產過程。缺乏與大自然的聯繫,而漸漸忽略大自然的重要。但大家又可有想過城市的食物都是出自農地,一旦遇上糧食危機或食物污染,本港不能再依賴進口食物,到時單靠本地的出產,到底夠我們吃多久?就如近期的口罩供應短缺,大家應該明白本地生產的重要。 提到安全健康的食物就不得不提有機食品。到底怎樣為之「有機」呢?是天然嗎? 是無添加嗎?世界各地有不同的標準,而香港有機資源中心亦有一套標準。簡單來說就是一套對整個種植和加工過程的規範,不可以使用化學農藥、化學肥料及基因改造的植材。目標是與大自然合作,減少對環境的污染,維護生物多樣性,同時避免殘餘化學物質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是個可持續的食物生產方式。 我在中心的工作就是為年青人與大自然重新建立關係,讓同學們認識食物的來源及有機耕種,學會珍惜食物,守護地球資源。因為我們每天輕易取得的食物,每天吃剩的食物,其實都是天主所賜的,亦是農夫辛勞的產物。 
kjy01_20191027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9.10.25
漁護署生物多樣性節 認識香港多種生物 珍惜生態資源
(本報專題)隨著天氣逐漸轉涼,是登高的好時節,有沒有試過與家人到印洲塘海岸公園探索,了解這地方為何在獨有的地理環境中竟成為天然的避風港?走進企嶺下老圍觀景,趁著潮退後在吐露港海岸蘊藏著多種生物,你又發現了多少物種?或到城門郊野公園,近距離觀察在港生活多年的獼猴的生態習慣?  十月至十二月是「生物多樣性節」,是由漁農自然護理署過去五年發起的節慶,從認識香港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一起去欣賞及保育生態,愛護大自然。 本年的生物多樣性節以「細味大自然」為題,打響頭炮已在商場舉辦生態展覽,予遊人觀賞過百件生物及植物標本以外,節慶期間與多個民間團體合作,舉辦逾一百五十種生態遊和工作坊等,從走進復育中的村落、濕地、野生動物拯救中心了解如何把生態環境恢復原有面貌的復育工作。 生物多樣性是⋯⋯  「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包括在地球上的各種物種和生態系統,泛指不同種類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一般分為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三個層面。(見附表)  現在,很多人也開始關注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因為在生態系統中可為人類提供一切生活所需,包括食物、藥物、成衣物料,水和空氣等,生物多樣性對地球環境與人類健康的生活很重要。 聖類斯中學學生自製標本 認識生物結構反思大自然 聖類斯中學多年來凡修讀生物科的中四學生也會製作田雞骨骼標本,該校生物科主任陳駿傑十月十六日指出,這是由慈幼會士鮑嘉天神父發起,鮑神父早年在該校任教生物科,同時也熱衷於搜集不同種類的動植物,鮑神父於課堂上教授學生標本製作,培養學生科研與探究精神,即使他已榮休多年,仍不時走進實驗室指導學生。  該校於兩年前設立「鮑嘉天神父生物學研究博物館」(Biology Museum),由該校舊生與鮑神父於不同年代合製生物標本,目前館藏近三百件標本展出予學生鑑賞。 陳駿傑老師說,標本讓學生近距離接觸不同生物,更了解生物的結構,例如從蛇的骨骼標本看到蛇有骨頭;鯊魚的藥浸標本了解鯊魚與鯨魚是魚類及哺乳類的區別等。 其中學生製作田雞骨骼標本,從生物學角度認識田雞骨頭及肌肉結構,了解這兩棲類動物由水生到陸生動物的進化,讓學生反思大自然的變化。 陳駿傑認為,生物種類多樣,部份隨年月已絕種,藉科研培養學生愛惜大地,並學習鮑神父的求真精神,「鮑神父是爬蟲學家,他更在香港發現的一種蜥蜴並以他名字命名為「鮑氏雙足蜥」,他對發掘生物的執著態度成為學生的榜樣」。(高) 
kjy11b-20131013
奇妙大自然
2013.10.13
本土、 外來、入侵物種
     上次提及鳳眼藍是「最具破壞力的入侵物種」之一。其實甚麼是入侵物種呢?就讓我們了解一下本土、外來及入侵物種三者的關係。 本土物種,又稱原生物種。一種生物被形容為該地的本土物種,表示它出現在該地完全是自然原因,沒有涉及人為干預。這可能是因為它在該地進化出來,或者被風或其他動物如禽鳥等帶到那裡來,又或者它自己因尋求食物而遷移到那裡。 外來物種、又稱引入、異族或非原生物種。一種生物被稱為該地的外來物種,是指那生物經由人類有意或無意地引進到該地生長。外來物種被引入到該地後,可能無法適應新的環境而很快絕跡,也可能適應新環境而在該地持續地繁殖生長。若該外來物種在新環境繁殖力旺盛, 又沒有天然的敵人控制它們的數量,那麼這外來物種就可能會變成入侵物種,影響當地原有物種的生存,破壞當地生態平衡,對人類及環境造成危害。 簡單地說,一個物種本來住在某些地方就是當地的本土物種,被人類帶到別處生活就成為該地的外來物種。如果它在新地方生長太旺盛破壞當地環境,就成為該地的入侵物種。 那麼,我們是否應種植外來物種呢?這問題是極具爭議的。一些愛護自然環境的朋友並不支持種植外來物種,恐怕危害當地的生物多樣性。但站在實用角度來看,中國現在廣泛種植並是我們日常食用的蔬果,例如番茄、玉米、馬鈴薯、辣椒、番薯等都是原生於南美洲,在中國就是外來物種。試想我們如果不種植這些蔬果,沒有這些蔬果作為日常食物,生活會有些缺乏嗎?  
kjy11b-20130929
奇妙大自然
2013.09.29
鳳眼藍 —— 漂亮的入侵者
那年春天,友人送來幾個綠色胖胖的小葫蘆。小葫蘆旁長著小小的葉片,樣子怪可愛的,友人說是一種浮水植物。幾個小葫蘆初放在大水池中,孤伶伶的只佔一小角,想不到三個月後,整個水池都被葫蘆覆蓋了,葫蘆亦由肥胖慢慢變成瘦長的,葉片亦大了不小。 約六、七月,其中一個葫蘆長出花莖,開出約十朵紫藍色的花,遠看很像風信子。每朵花六片花瓣,最上方的花瓣紫色較深, 正中還有一菱形的黃色斑點,彷彿是鳳凰的眼睛。之後開花漸多, 有時二三十株花莖同時開花,亦頗壯觀。 後來,朋友告訴我這些浮水植物竟是惡名昭彰的鳳眼藍。鳳眼藍原產於亞馬遜河流域,早年引進中國作為觀賞植物、淨化水質及牲畜飼料。隨著中國大力發展工農業,河流污染加劇。而這些污染物竟是鳳眼藍的營養劑,於是鳳眼藍在內河流域內廣泛擴散,努力地淨化水質。但太大量的鳳眼藍卻又阻塞河道,妨礙水上交通。更壞的是它們會阻擋陽光透射入水下,並在腐爛後污染水質,造成其他水生動植物大量死亡,影響當地的生物多樣性。    細看鳳眼藍的入侵史 —— 由人類為自己的利益引入鳳眼藍,到自己污染河流導致鳳眼藍大量繁殖,最終鳳眼藍過多影響自己及環境。漂亮的鳳眼藍被冠上「最具破壞力的入侵物種」之一,其實誰才是幕後的元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