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240428_f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4.04.28
天主教聖安德肋小學
惜福慈善義賣嘉年華
(本報專題)天主教聖安德肋小學在4月13日家長日,舉行「惜福慈善義賣嘉年華」,由六年級學生擺設攤位,售賣同學早前捐贈的物品、手工創作,及主持遊戲攤位,所得款項將捐贈予不同的慈善機構。學生黃靖喬當天與同學主持遊戲攤位,吸引不少學生及家長參與,「我們在六年級、升中前能參加這次活動,十分有意義。」靖喬說。   雖然嘉年華於4月舉行,但六年級學生早於去年12月,已開始呼籲同學捐贈可循環再用的的物品,並設計遊戲攤位及製作手工作品。學生亦要上網蒐集資料,瀏覽不同慈善機構的網頁,再草擬計劃書向同學匯報,投票選出捐贈的慈善機構。學生成栢浠提到在過程中,他學習到如何與同學團結合作。   黃靖喬及林穎言就讀的班別在蒐集資料後,選擇了香港愛護動物協會作為他們捐贈的機構,幫助有需要的動物。他們在攤位設計中,放置有關於該機構的資料外,還在遊戲的設計中加入動物元素,期望引起參加者關注動物這課題。   除了設計攤位遊戲,學生黃一焉、陳瑋浩的班別也自製了遊戲獎品,送給同學。一焉提到在準備攤位時也遇到不少困難,例如部分同學因為參與了交流團而不在香港,幸得在校的同學齊心合力,才能成功準備遊戲攤位。瑋浩補充,期望透過遊戲,教導同學分辨「需要」及「想要」,傳遞理財信息。   善用才能 幫助他人   學生蔡誠在當天活動中擔任司儀,並在開幕禮中向其他級別的同學及家長介紹攤位,邀請各人積極參與活動。蔡誠亦購買了兩塊由同學自製的擴香石,把其中一塊送給家人,在做善事的同時,也向家人傳遞愛。   在DIY攤位中,學生售賣由他們自製的滴膠杯墊、擴香石、蠟燭和髮夾等。其中, 學生徐靖兒提到最初在製作滴膠杯墊時連番失敗,但她與同學沒有放棄,反而努力地從網上找尋資料,最終成功製作出杯墊。學生馮梓殷高興見到不少同學購買他們製作的DIY 作品,學生鄭梓玥、李鎧澄對於活動讓她們透過自己的能力吸引別人捐款,幫助有需要的人而感到高興。   善用資源 進行服務   天主教聖安德肋小學早年參加「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大學與學校夥伴協作中心」與「投資者及理財教育委員會」合辦的「才德兼備理財學校計劃」, 在課程中加入理財概念,期望提升學生的理財素養,培養精明、自制、誠信、勤奮及負責任的品德。丘敏芝副校長表示,學校在課程中也有相關的課題,教授學生理財概念,「惜福慈善義賣嘉年華」也是校本課程活動之一。   協助義賣活動的學生林思言的媽媽提到,活動舉行前,家長義工與學生一起把收集到的物件作分類、定價,學生從中學習到如何更有效分配物資,幫助籌款。學生陳梓浩的媽媽也稱,她與梓浩捐出家中多餘的物資,從中教導小朋友不要浪費,又可以幫助有需要的人,活動十分有意義。   本年是學校第三年舉行「惜福慈善義賣嘉年華」,社工崔錦欣提到第一年舉辦活動時,主要是售賣物品,至第二及第三年加入遊戲攤位及DIY攤位的元素,讓學生有更多展現才能的機會。社工徐希彤指出,在活動中見到學生互相合作,主動溝通,遇到問題時也會主動解決。黃嘉燕老師補充,學生在整個活動中,要拍攝宣傳短片、設計海報等, 每位學生在過程中負責不同崗位,學生慷慨付出,並增進了自信心。   校長陳善科樂見學生在過程中,學習與人溝通及解難的技巧,並表示整個活動是知識、技能、態度綜合的學習機會。他又提到是次活動配合天主教教育五大核心價值,教導學生作為大地的管家,應如何善用天主賜予的塔冷通,並學會善用及管理資源,為有需要的人和事服務。(吳)  
kjy01_20220508_f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2.05.08
聖斯德望天主教幼稚園
戲劇教育 演出宗教劇
(本報專題)「小朋友,你知道森林內有甚麼動物嗎?跟著老師,放鬆心情慢慢的走入森林內看看……」聖斯德望天主教幼稚園老師一邊用言語,帶幼兒班學生投入到故事情節中;一邊搖搖鼓,讓學生跟著拍子走。當搖鼓聲停下,學生立刻「定格」,用肢體演繹出動物的型態。   以上是幼兒班有關「森林」的戲劇活動熱身遊戲,學生定格後,紛紛扮演獅子、大象等動物,並向其他同學及老師介紹自己的演繹, 葉敏明副主任認為,活動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及表達能力。   聖斯德望天主教幼稚園推行戲劇教育多年, 從最初一周為學生上半小時的戲劇課,到近年把戲劇教育融入至課程中,戴凱倫校長表示,戲劇活動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創造力,發掘及培養他們的多元智能,涵蓋學生的全人發展。   在戲劇教學中,老師配合不同學習主題,為學生設計不同的遊戲、活動,戴校長說:「幼兒班學生能力有限,會進行較多模仿活動,但低班及高班學生已經歷一至兩年的戲劇活動基礎,所以我們會安排更多需要合作、表達的活動。」   扮演不同職業  思考如何發揮才能 由於低班學生有一定程度的戲劇經驗,邱麗嬋副主任指出學生在活動中,會有較高的主導性。在主題「幫助我們的人」中,學生會結合他們在生活中所見過的不同職業,再在戲劇活動中,入角扮演不同幫助我們的人,例如清潔工人、建築工人等,體驗他們的工作。   活動中,老師又會播放音樂,讓學生投入,例如當老師播放消防車的聲響時, 學生猜測聲音與哪個職業相關;並主動分享他們對該職業的認知,從中訓練學生的觀察及思考能力。邱副主任表示,活動也會加入宗教元素,讓學生思考,「天主賜予各人不同的恩寵,我們可以怎樣在社會上發揮才能,幫助不同的人。」   主題角 給學生幻想的空間 除了課堂活動以外,學生在進行小組活動時,又會到「主題角」進行角色扮演。「主題角」放有多款戲服、道具。學生在沒有老師的引導下,可以自由與同學商討要扮演的角色、演繹的情境,給予他們更大的空間,發揮其幻想。   「戲劇教學能作為動機,先吸引學生學習,再慢慢從他們的生活經驗分享,就著他們的好奇著手,再深化學習。」戴校長舉例說,在購物主題相關的戲劇活動中,小朋友模仿家長用信用卡付款,「他們以為隨便一張卡,也可以付款,所以在之後上課時,我們便補充信用卡的概念,也教他們理財觀念」,藉著活動,向學生灌輸正確理念。   演出宗教劇 播下信仰種子 作為一間天主教學校,該校每兩個月會邀請部份低班及高班學生,排練及演出宗教故事,包括聖人如學校主保聖斯德望、疫情主保聖羅格、聖德蘭修女的事跡; 又或演出聖經故事,例如耶穌的誕生、耶穌醫治十個痲瘋病人、平息風浪等,在學生心內播下信仰種子。   學校會根據節期及活動性質,安排學生演出不同戲劇。例如在開學祈禱聚會中, 學生會到聖堂, 向全校師生演出「撒種的比喻」。同學扮演小烏、太陽、種子等,向台下觀眾講述種子落在不同土地中,出現的不同結果,「種子落在石頭地裡,就像學生不留心上堂,被魔鬼誘惑, 結不出好果子;種子落在好地,即比喻學生在良好的環境學習,老師提供好多活動,你專心上課,聽天主的話,自然會結出好果實」,藉著故事讓學生知道要努力向上。   在演出及欣賞宗教劇後,學校亦為學生準備了延伸活動,例如「加納婚宴」戲劇, 向學生傳遞學習聖母,主動體察別人的需要後;之後再透過工作紙,讓學生分享如何在生活中,幫助別人,透過活動教學生寬恕、服務及關愛別人等價值,帶出宗教核心信息。(吳)  
kjy04_20200419s
DoctorSSworkerParentsHeart
醫.社父母心
2020.04.17
利是錢是孩子的嗎?
雖然現在離開農曆新年已有一段日子,但仍有家長向我提出:孩子仍記掛著他的利是錢,不停地要家長買這買那,還說利是原本是他的,父母為何要拿著它,不讓他自己決定怎去運用?家長終於動了氣,斥責孩子派利是的都是家長的朋友,沒有家長,孩子那有那麼多的利是?家長於是問我:孩子的利是錢真的是他的嗎?孩子有權自行決定利是錢的使用方法嗎?  其實,家長擔心的是孩子如何使用利是錢, 舉個例說:如果孩子想買一些補充練習, 家長一定不會反對,但如果孩子要買一部電視遊戲機,家長的考慮會比較多。因此,家長要處理的是:如何教導孩子善用利是錢?  倘若家長採取非常嚴厲的方法處理孩子的利是錢,會令孩子覺得家長在強佔他的利是錢,必定引起孩子的不滿。我在這專欄也曾講過如何善用利是錢,家長應把一部份給孩子買他喜歡的東西,當然那一部份不足以讓他買一部電視遊戲機,但如果他很想要的話,那不足之數就要他自行儲蓄,直至他儲夠為止,才容許他去購買。而剩下的那部份,家長可以儲到孩子名下的銀行戶口,並教導他儲蓄的習慣;這樣,孩子就不會覺得家長吞佔他的金錢,同時覺得自己可以決定金錢的用法。反過來說,如果家長強迫孩子要買補充練習,孩子就會認為家長太專制。 家長在決定如何使用利是錢前,不妨先與孩子商量一下, 可能最後仍以家長的主意先行,但這樣會使孩子覺得有商有量,就算他的意見不被採納也不會生氣。 最後,家長最好不要和孩子去爭辯利是錢屬於誰?因為我知道最後必定是家長得勝,如果家長必定站在勝的一方,那又為何要爭辯呢?而且爭辯還會帶給孩子負面的影響,他們會認為家長以身份打壓他們,以後再不與家長談任何東西,家長直接關了和孩子溝通的大門,所以,我鼓勵溝通以交談的方式進行,比爭辯的方式好得多。  徐邦雄 一直以來,不同家庭對孩子的利是錢有不同的處理。回想小時候,在農曆新年或生日時,會收到不少利是錢,父母鼓勵我將所有利是錢存入銀行的儲蓄戶口, 以備將來教育之用。因為平日的生活所需總得到父母經濟上的支持,所以不用在短時間內動用利是錢。但是, 不是所有家庭的做法都是一樣,有些父母要求孩子在農曆新年後將全數利是錢「上繳中央」,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家庭經濟需要,希望孩子的利是錢可作為節日花費上的補貼。另一原因是父母希望幫助孩子保管短時間內得到的一筆金錢,以免孩子胡亂花費。無論父母選擇哪一種做法,都應該跟孩子坦誠解釋箇中原因,讓孩子理解家庭的經濟狀況,以避免他們感到不開心和失望,以免孩子認為利是錢「一去無回頭」。 因為孩子沒有賺錢的能力,因此農曆新年收到利是錢是一個學習的機會。首先,父母可教育孩子長輩派利是的原意,是對孩子的一份愛及祝福,收到利是時應有適當回應,例如禮貌地表達感恩。然後,家長可利用這機會,教導孩子金錢和理財的簡單概念,這包括金錢的用途,除了消費買東西外,孩子也可利用金錢幫助有需要的人,例如捐助到一些志願機構幫助生活在貧窮線下的人,如何有意義地花費金錢,以及儲蓄金錢的方法。 在父母認為許可的情況下,也可按子女不同的年齡,將部份金錢交給孩子,然後跟孩子一起討論如何分配和善用利是錢,讓孩子從小就培養對金錢的正確價值觀。父母可灌輸孩子人生不是為了賺取更多的金錢,有足夠金錢來支持生活便應感到滿足,應該善用金錢這工具來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讓孩子認識和實踐「施比受,更有福」的道理。 黃宗顯
kjy03_20200216s
400 400 心讀
心讀繪本
2020.02.14
「利是錢」去哪兒?
你們在這個農曆新年收了多少紅封包呢?你會如何使用這些「利是錢」?把它們花在玩具上?全都儲起來?還是把它們捐給有需要的人?怎樣花錢其實也是門學問,懂得處理財富,日後的生活可能大有不同。在思考如何運用利是錢前,不如一起讀讀有關金錢的繪本吧。 《三只杯》 這故事根據作者的真實經歷創作,講述一個五歲的小男孩在生日時收到一份特別的禮物——三隻破舊的咖啡杯,接著他收到了第一份零用錢。小男孩把零錢按照自己的意願分別放在三隻杯子裡——三隻杯子各有名稱,分別是「儲蓄杯」、「消費杯」和「愛心杯」。日子久了,錢累積得愈來愈多,父母引導他把「儲蓄杯」中的錢放到銀行去;把「消費杯」中的錢用來買自己喜歡和需要的東西;把「愛心杯」裡的錢用來幫助有需要的人。 隨著男孩長大,三隻杯子裡的錢愈來愈多,能做的事也愈來愈多。培養良好的理財習慣,使他受益一生。到他成為爸爸以後,也在兒子五歲時,把這三隻杯子轉送給兒子⋯⋯ 爸媽有給你零用錢嗎?原來零用錢不單可以花掉,還可以把部份用來儲蓄和做善事。你認為這樣的做法好嗎?我覺得這個分配方法不錯,把錢儲起來,既可應付不時之需,也可作將來的教育經費,是未雨綢繆的做法;將部份零錢用作捐獻來幫助別人,能使人心中快樂,也是愛德的表現。至於消費更不消說,能購買和擁有喜歡的東西,心情當然愉快。至於比例如何,每人也有自己的考量。就在這個春天,開始你的零用錢分配計劃吧!  《金錢樹》 麥小姐的院子雪地上長出一棵奇怪的樹,且長得出奇地快。待到葉子長出來的時候,大家都驚訝地發現那些不是葉子,而是鈔票。麥小姐還是努力做著每天該做的事:栽種、採花和餵動物。她為那些瘋狂採收樹葉的群眾感到震驚。到了季節轉換的時候, 樹葉也從夏天的翠綠轉變成秋天的金黃色,瘋狂採樹葉的人潮才稍為減退。麥小姐依然平靜地過著她的日常生活⋯⋯ 你有幻想過自己發大財嗎?如果有一棵會生錢的樹,長出用之不盡的鈔票,你會做甚麼呢?書中的麥小姐看著屋外的金錢樹也不為所動,以平常心做著每天該做的事情。你覺得她奇怪嗎?現實中曾有一些人,年輕時中了彩票,得到意想不到的巨額彩金,卻因而迷失了,從此過著糜爛奢侈的生活,還染上惡習和交上損友,整個人生也被毀掉,甚是可惜。如果人能知足,即使擁有財富也願意過著平凡的日子,做心中認為有意義的事,那不是更幸福嗎? 繪本看世界 以往我們印象中的錢,通常是鈔票和硬幣,但現今電子貨幣十分流行,鈔票和硬幣的使用量也因此大大減少。硬幣有一定重量,帶在身上沉甸甸的,不少人也為此而煩惱。有見及此,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自2014年推出了硬幣收集計劃,兩輛「收銀車」遊走十八區收集硬幣,市民可將硬幣轉換成鈔票或增值至八達通卡或電子錢包,或將款項放入車內的公益金捐款箱,方便又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