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0_20150927
icon19
青苗天地
2015.09.26
【青苗天地】2015.09.27
  記一次旅行 汪檚羊 嘉諾撒聖瑪利書院 四己 去年暑假,我與母親一起到緬甸探望移居當地多年的外祖母及多位舅父、阿姨。母親與她的家人分隔兩地多年,她期盼這趟旅程許久了。於我而言,由於言語不大相通,我對這次旅行也沒有抱多大期望,心中只有對香港萬般不捨。 我在緬甸居住的環境,與香港大相逕庭,最令我無所適從的是住所內沒有電熱水爐,洗熱水澡時必須燒水。此外,舅父預備的房子內,只設有坐蹲式廁所, 每次方便後,我的腿感到酸軟不已。那裡的爬蟲比較多,記得有一次我甫踏入洗手間,便看見兩隻手掌般大的壁虎在牆上肆無忌憚,到處遊走,那一幕差點兒把我嚇得半生不死。可是,要數最令我心驚膽顫的事,必定是一次突如期來的停電。當時,我以為自己要失明了!因為以前也曾有數次突然眼前一黑的經驗,毫無預兆的恐懼侵蝕我的身體;現在回想起來,我仍是心有餘悸。 雖然在緬甸受水土不服及環境因素的困擾,我亦慢慢地適應下來了。況且, 外祖母十分疼愛我,她和舅父們為我預備一日三餐,生怕我吃不慣當地食物而到中式餐館、西式餅店等,購買不同類型的食物供我選擇,又抽空陪伴我步行約半小時到市集購買手信。我知道他們十分忙碌,經常要在住所及他們經營的店鋪間往來奔走。在那裡生活一個月,他們為我付出許多,一些微不足道的事逐漸打開了那在我心中原本緊閉的一扇門。 時光荏苒,白駒過隙,原以為這四星期會很漫長,卻在眨眼間流逝。舅父們替我們收拾許多吃的用的東西,離開那天早上三時許,我們起床出發到機場了。我沒有跟他們逐一道別,到機場後只是草草說聲再見。步入登機大堂後,母親說她很想多留幾星期,我何嘗不是呢?這個月來的一點一滴,湧上心頭,心裡泛起陣陣漣漪,淚珠在眼眶內打轉——是喜悅嗎?畢竟終於可以回家了,那個闊別二十八天的家。但更多的是不捨,繼上次訪緬甸已是七年前的事了,七年人事幾番新,但沒有改變的是外祖母、舅父等親人對我的愛。忍著淚水,我假裝眺望風景似的。曾聽說過一句話:「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眼淚便不會流下來。」我想,我應該做到了。 (編按:來稿超出字限,經編輯刪節。)    我的夢想 蘇曼姿 明愛粉嶺陳震夏中學 五A  「一人有一個夢想」,相信大家對這句歌詞耳熟能詳了。說得沒錯,每個人都應有自己的夢想。現在的你,是否有夢想呢?  小時候,我常想著長大後要當個甚麼甚麼的。眨眼間,我已是一名青少年,現在只希望先把書唸好,上到大學後才考慮將來的工作。有時我會想:也許自己不可造白日夢了,還是先把現在的事做好。如果現在不努力,即使夢想偉大,也只是空想吧。 沒錯,我的夢想是當一名空中服務員。也許認識我的人會覺得很可笑,蘇曼姿的夢想竟然是當一名服務員,外貌、學識⋯⋯真不自量力!但這個是我的夢想,是我最想做的工作,我就是要朝著這個夢想努力!對很多人來說,「夢想成真」的機會是非常渺茫,就像廣闊天空中一隻迷失的小鳥,也許窮一生的努力也找不到目標。但我就是要談夢想,就是要努力實現自己的夢想。 人家稱空中服務員為「空姐」,而我想成為一名空姐的原因也有很多,但都不外乎是可以到很多國家增廣見聞。我的個性活潑好動,喜歡探索新事物;我又很喜歡結識新朋友,也希望到不同國家了解當地的文化,所以空姐絕對能夠滿足我的多個欲望。此外,我也希望藉著到不同國家,認識不同種族的朋友。其實,我常幻想自己穿起空中小姐的制服,儀態萬千,能操多國語言,充滿自信地在飛機上服務客人;又去到不同國家,欣賞世界各地的名勝古蹟⋯⋯    有些人只希望一生平平淡淡,安安穩穩;有些人畢生追求榮華富貴,為求名利雙收。其實這些都是取決於心態,人的欲望永遠都是無窮無盡的;要平淡還是充滿挑戰,很多人都可以自己選擇。「一人有一個夢想」,我就是要為自己的夢想拼一拼,年輕人就是要努力!    2015-16學年 稿例說明 歡迎中學生發表散文、評論及閱讀報告,初中學生來稿,可獲優先考慮,同時有機會入選佳作。 •本學年不設特定的徵稿主題。 •來稿以400-800字(中文)或150-300 字(英文)為合。篇幅所限,無須附照片。 •來稿可用筆名發表,惟須附作者真實姓名、學校名稱、班別。如用電郵提交,請用文件(WORD)檔案儲存, 以附件傳送。每篇稿用一個檔案。(手寫稿須直接郵寄,不接受電腦掃瞄的手寫稿)。如學校代傳送電郵, 請提供傳送者的姓名及聯絡電話,以便有需要時聯絡用。 •稿件須為原創作品,不接受一稿兩投(包括曾參加比賽的作品、印刷媒體及網絡媒體)。 •抄襲屬嚴重失誤的剽竊行為。來稿如引述他人的觀點或論述,必須列明出處。如來稿沒有列明出處或轉載網上資源作為文章的內容,均屬剽竊。 •來稿三個月內不獲採用,作者可自行處理。不設退稿。稿件一經刊登,薄具書劵稿酬。稿酬直接郵寄至學校, 經由校長轉交。      電 郵 [email protected](學生投稿專用) 郵 寄 香港堅道16號 教區中心11樓《喜樂少年》編輯收  
kjy02_20131201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3.12.01
畫意濃情 聖若瑟小學 王司諾 水墨創作
 今年臨近重陽節時,《喜樂少年》編輯部收到一幅名為〈登高〉的畫作投稿。秋意漸濃,正是遠足郊遊的好天氣。這幅作品經過編輯的甄選,刊於報上。隨後,本報記者更到聖若瑟小學與小畫家王司諾會面,談談他在繪畫和書法寶庫的發現和樂趣。 (本報專訪)對繪畫和書法產生興趣的起點,不在興趣班,今年就讀聖若瑟小學五年級的司諾表示,一切由家庭開始。爸爸寫得一手好書法,姑姐則是司諾繪畫的啟蒙老師。由蠟筆畫開始,司諾慢慢接觸水彩畫,甚至水墨畫,對繪畫的興趣日增。 揮灑畫紙上 司諾的姑姐是小學老師,任教視藝科。由司諾準備升幼稚園高班的暑假起,時間許可的話,他便會在週末到姑姐家中畫畫。那並非常規課程,也不是興趣班,只是侄兒在姑姐的指導下,繪畫喜歡的東西。「印象最深刻的是我的第一幅作品,以水果為主題,用蠟筆畫了大蘋果、花盆和其他水果」,司諾對自己的處女作十分滿意。「我很開心,連睡覺以前也要把畫拿出來看看」,他笑著說。 其後,本身對水墨畫甚有興趣的姑姐,留意到司諾的硬筆和毛筆書法均寫得不錯,認為他有畫水墨畫的天份,於是便邀請他嘗試繪畫水墨畫。司諾欣然接受,亦漸漸愛上水墨畫。「我喜歡畫水墨畫」,司諾解釋,「水墨畫在創作上有很多自由,即使把顏料塗到框線以外也沒問題,有些時候更可以運用大號畫筆,大筆揮灑。」司諾續道,「我也喜歡水墨畫淡淡的色彩,以及水墨畫空筆等技巧。」 此外,司諾亦介紹他獲刊登的作品〈登高〉,「其實這幅畫沒有無論甚麼特別的創作意念,只是希望畫一幅應節的畫;但這幅畫的色彩均勻,我十分滿意, 也在構圖中加上一所房子和山上的涼亭, 使圖畫更豐富。」這天,他亦為我們介紹他的另一幅作品,「我很滿意這幅畫的用色,圖畫裡有大魚也有小魚,就像一家人,所以我起了〈天倫〉這個畫題。」 親情心中暖 「謝謝姑姐給我很多建議,也教會我很多畫畫的技巧」,司諾感謝姑姐的教導,也希望提升自己,做得更好。「我握筆不夠穩定,容易影響畫的效果,我希望多練習,畫得更好。」 畫作上的畫題和落款,也由司諾自己一筆一劃完成,「爸爸也會看我的書法,給我建議,教我怎樣能寫得更好。」然後,他便會反覆練習。「我覺得寫毛筆字比硬筆字有趣,因為毛筆軟軟的,用毛筆寫的字有更多變化。」他早前在硬筆書法比賽中獲獎,也希望日後有機會參與毛筆書法比賽。 姑姐王惠華老師於公教學校任教,為侄兒司諾投稿,期望藉此加強他的自信。「我發現司諾愈來愈進步,希望他能延續對水墨畫的興趣。」她認為司諾是一個既認真又富創意的孩子,「要是他畫的不滿意,他會要求再畫一次,繪畫時他也有很多提議,非常有創意。」王老師十分欣賞司諾,也鼓勵他繼續努力,「希望他能發揮所長,力求完美。」 翻看年曆,農曆十一月將至,「展望農曆新年時能畫一幅桃花畫,因為我認為桃花最能代表新年」,這是司諾的短期目標。他也希望能繼續畫畫,用畫筆記下身邊的事物。(澄)
kjy02_20130303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3.03.03
專訪歷史系周佳榮教授 趣談往事 閱讀老香港
《兒童樂園》、《小朋友》等兒童刊物都不是你們熟悉的名字吧!不過,為不少五十年代的香港孩子而言,它們卻是孩子們當年最愛不釋手的讀物。兒童刊物是周佳榮教授愛上閱讀和寫作的起點;一份《華僑日報》,更成為他成長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二十一世紀的今天, 就讓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周佳榮教授跟我們談談老香港、聊聊香港報章,給我們上一課與眾不同的歷史課。      (本報專訪)回想小時候,周教授難忘的還有就讀小學時的「混合班」,「一名老師同時在同一場地教授兩班的學生,比方說在禮堂裡一班上英文課,另一班上作文課。」當年未能獲得政府津貼的小學,校舍空間和教師的比例,比今天的小學少得可憐,校舍也只可勉勉強強, 「張張就就」,舊式公屋「徙置區」亦有不少「天台小學」,學生就在天台上課。 從閱讀愛上寫作 小時候,因為搬家的緣故,周教授數次轉校。他經歷過混合班、天台小學,最後入讀津貼小學。當年物質條件並不豐厚,童年卻同樣快樂,周教授回想,「有一群同學一起上課學習,已經很滿足。下課便自己找玩意,去踢球、捉迷藏。」他續道,「家中也沒甚麼書,都是到圖書館借的,小時候最愛看『公仔書』(連環圖)。」閱讀的興趣由此開始,初中時周教授經常閱讀《中國學生週報》、《青年樂園》等學生報紙,亦漸漸養成閱報習慣。 後來,升上中學,他開始向學生版面投稿,「對中學生而言,自己的文章被報章刊登,是一種肯定和鼓勵。收到稿費當然高興,但更高興的是期待自己的文章獲得刊登。」期間,他更與《華僑日報》(1995年停刊)結下一段不解之緣。當年《華僑日報》是香港的主要報章之一, 大部份學校和家庭均會訂閱;因此周教授年輕時常到圖書館,閱讀《華僑日報》的學生園地、副刊等。 從報章透視社會 當時,《華僑日報》的總辦事處位於中環荷李活道,鄰近周教授就讀的中學,是他常經過的地方,也是一個不一樣的地方。那是一個擴闊眼界的地方,周教授解釋,「當年的荷李活道是華洋交界,充滿特色」,不單有報館、印刷廠、書店,古董店更吸引大量遊客、名人到訪。「還記得中二時一天午飯後,同學們在荷李活道看見一個外籍女星,大家都十分興奮」,他笑道。 周教授少時家境清貧,因學業成績不俗,兩年得到《華僑日報》「救童助學運動」的學費資助。但他與《華僑日報》的緣份不絕於此, 中六完成大學入學試、等待放榜之際,正值《華僑日報》報慶,舉辦徵文比賽,「我當時沒甚麼忙著,便投稿參加。」結果,他的作品得到大專組冠軍,獲獎金二百元,「當時打工仔薪水也只有幾百元。」他為此而感恩,「我獲中文大學收錄,當時每月學費四十元,付按金八十元,剩下的還可買書、作生活費,因此《華僑日報》對我來說是充滿親切感。」九十年代《華僑日報》停刊前,周教授亦有於該報副刊撰寫「香港史天地」專欄 ;有收入後,他亦定期贊助該報「救童助學運動」。 時至今日,訂閱報章仍是周教授的生活習慣。他亦留意到免費報紙普及的趨勢,「我住的那區至少有五、六份免費報紙供取閱,但我一般都只會隨便翻閱一、兩份。」他評價免費報紙信息簡化、以突發新聞吸引讀者、加入大量娛樂元素,並不符合學生讀者的真正需要,「免費報紙缺少有視野、與學生有切身關係的新聞,與教育有關的新聞亦大多是負面報導。」他認為「有營養」的學生報章應包含學科知識、好書推介、文學家介紹等欄目, 為學生提供適合他們程度的資訊。(澄)        周教授談創作      「香港不少著名的作家、學者,都是從小開始寫作,常向報章投稿的」,他補充,「寫文章就是只要你擱下筆,慢慢就會變成不懂得寫作了」,周教授表示。他細談自己當年於徵文比賽的得獎作品,「當年中環木球場即將拆卸」,於是他寫了一篇議論文章,探討如何使用該地最符合社會效益。他先搜集資料,了解木球場和鄰近社區,「然後我便開始想像,在該地興建博物館、樓盤、運動場等設施和建築。」周教授笑言,「雖然該幅地皮最後建了地鐵站,但我的文章的確反映了我當時的理想世界。」 他不希望創意被標準規範,「我就讀中學時,師資、課程等還沒有正規化,因此有不少『超班老師』,老師講課內容也沒有限制。」因政治因素,當時不少老師都來自內地,中國文化、舊學的訓練相當好,且背景各異,「當年教國文科的老師曾任省秘書,教地理科的是大學教授,教數學科的曾是國民政府司長,他們會講打仗的情境、如何千軍萬馬、槍林彈雨。」從中,周教授學到不少寶貴的課外知識 。老師授課的內容不一定與課本有關,但周教授強調,他所學到的,彌足珍貴。      
kjy04a-20130106
icon34
寫作魔術室
2013.01.06
投稿和參賽
   寫日記、寫讀書報告都是訓練文筆的好辦法,還有,那就是投稿和參加徵文比賽了。如果要說不同,日記給自己看:讀書報告交給老師;投稿和參加比賽純粹要靠自己的自覺了。報社有編輯,比賽有評審,他們相對來說也就相當於我們的老師。投稿稿件被刊登,參賽入圍,在某種程度上都表示作品有了一定的水準。 先說投稿。先了解一下目前報刊上,有哪些歡迎小學生投稿的園地?留意那些園地發表的文章內容和長短,試試也投稿給他們。投去的稿件,要盡力寫好,萬一好長一段時間不獲採用,也不要灰心,請再投出第二篇。為甚麼不獲採用?情況比較複雜,不需要做過多的猜測而認定自己寫得不好。可能的原因有幾方面:  1. 稿件太多,未能及時處理;  2. 文章水平很高,但題材和內容不合適;  3. 編輯沒有收到或沒有留意。 所謂「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在投稿方面只要我們持之以恆,相信好文章一定遲早是會見報的。 再說比賽。在參加比賽前,我們一定要把有關賽事章程看清楚,包括徵文的字數、截止時間、內容要求。比賽的目的主要是一種參與意識,訓練自己嚴格要求自己,用盡全力去參賽,縱然沒有勝出也不要緊。當然,既然是比賽, 那也就要認真其事,加強自己的爭勝意識,以入圍作為目標,這樣就會把參賽作品寫到最好。在強手如林的情況之下,不入圍也千萬不要太失望,畢竟無論勝敗,都是在參賽稿件的範圍內比較而言,完全不是對你稿件水平的最後「宣判」。 投稿和參賽無疑是訓練自己寫作水平、增強自己自信心的方式。 我從小學時就開始投稿,第一篇文章在我讀小學五年級時,在海外一家華文報紙發表, 文章標題是《阿牛》。此後幾十年來我經常投稿,無論有沒有稿費;也經常參加徵文比賽,有時獲獎,有時沒有獲獎,這些都沒關係。我的文學成長,與投稿和參賽分不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