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5_ 20240512_f
400 400 心讀
心讀繪本
2024.05.12
如果媽媽只會呱呱叫
今天是母親節,你會怎樣和媽媽慶祝?平日媽媽細心照顧我們的日常生活,但少不免會嘮嘮叨叨,你曾否因而覺得煩擾甚至抱怨?為甚麼媽媽總喜歡說過不停?今次共讀繪本中的父女,嫌媽媽太囉唆,竟然把媽媽變成了鴨!究竟父女倆的生活會否從此變得平靜幸福?   小女孩的媽媽說話很多,吃飯的時候不斷叫女孩拿好湯匙、多吃青菜、吃快一點⋯⋯女孩出門時又提她帶這樣那樣、不要亂跑⋯⋯回家後又提她早點去洗澡、把玩具收起來⋯⋯最尷尬的還是在學校門外,大聲囑咐她跟同學老師好好相處、如果想尿尿要早點去。小女孩和爸爸都覺得媽媽太囉嗦了,於是他們決定把媽媽變成鴨子。兩父女聯手運用催眠術,合力把媽媽變成了鴨子,從此媽媽只會呱呱、呱呱的叫,但她還是會在女孩吃飯時和出門時呱呱叫。沒了媽媽平常囉嗦的話,兩父女感到非常輕鬆。不過,媽媽變成了鴨子以後,還是帶來了一些不便, 像是女孩聽不懂媽媽讀的睡前故事,媽媽也不能再送她到學校去。過了幾天愉快的日子後,一天吃飯時,媽媽如常在旁邊呱呱叫,女孩發現自己竟然明白媽媽在說甚麼。那天晚上,女孩和爸爸玩遊戲的時候,媽媽又在呱呱叫,爸爸也聽得懂媽媽的意思,乖乖的帶女孩去洗澡。這真是一件糟糕的事,雖然媽媽只會呱呱叫,但聽久了還是會明白她的意思。這還不止,自從媽媽變成了鴨子以後,爸爸便越來越囉唆,變得像以前的媽媽一樣,結果不但要聽媽媽的呱呱叫,還要聽爸爸的碎碎唸,簡直是雙重麻煩。女孩思前想後,發現媽媽變成鴨子後,既失去了媽媽的無微照顧,又不得安寧,決定把媽媽變回原來的樣子。媽媽恢復原狀後,家變得和以前一樣。不過媽媽學會了一點小頑皮,只要遇上她不想回答的問題,便會自動變成鴨子,呱呱呱呱的回應。女孩想:媽媽應該是學會了偷懶,或許媽媽懷念變成鴨的日子。   共讀指引   繪本《媽媽變成鴨》以瘋狂幽默的想像,諷刺媽媽們平日在家中囉唆的形象,讓爸爸和孩子們得以宣洩一下怨氣。日夜嘮叨的媽媽終於變成了只會呱呱叫的鴨子,無法再發號施令,本應是件樂事,但家中卻因而失衡,爸爸後來更替補頂上這個囉嗦的角色,彷彿只是角色互換,家裡的事情總要有個人來負責和管理。試想想,如果家中每個成員也做好自己的本份,好好照顧自己,把家裡的事務理得妥妥貼貼,無須別人擔心,家裡還需要一個囉嗦的角色嗎?媽媽跟孩子共讀繪本後,可以趁著母親節這天,來一個角色大轉換,換孩子來當一天媽媽,照顧自己,說不定孩子能體會媽媽平日的心情。媽媽也放鬆一下,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趁機為自己充電。   《媽媽變成鴨》   作者: 鄧惠文,小巫愛麗 繪者: 傅馨逸 出版社: 三采 ISBN : 9789576582523  
kjy05_20240505_f
400 400 心讀
心讀繪本
2024.05.05
不要忘了大自然
你喜歡到郊外遊玩嗎?還是喜歡留在家中,窩在沙發上打電玩?都市人似乎都習慣了家的舒適與便利,即使到了假日,也沒有甚麼動力外出。今次共讀繪本中的小女孩身處室內,卻仍然感受到大自然的存在。究竟她會否接受邀請, 走到郊外去呢?   人類的祖先曾經在野外居住,人是郊外的一部分,郊外也是人的一部分,我們毫無阻隔。時代不同了,現在即使我們偶爾外出,也會乘坐交通工具代步,某程度也是被困在裡面。我們好像已忘掉了外面的世界,大自然卻沒有忘記我們,它反過來提醒我們,像是透過窗戶閃耀進屋內的陽光、窗外一隻剛剛孵化出來的蝴蝶、黃昏時分映照進屋內的影子、窗外啾啾的鳥鳴和屋頂滴答的雨聲、陣陣的花香甚至是神秘的氣味。太陽和雨水在外面孕育了種子,最後變成水果和麪包來餵養我們。我們身上穿的衣服,曾經是一團柔軟的棉花。木椅子曾經是樹木。外面的太陽和月亮告訴我們作息應有時。小蜘蛛在窗外攀爬、小蟲在浴缸邊走過、小蝸牛在菜莖上匍匐、洗手盆裡的水匆匆流過,急欲投奔大海。大自然正向我們呼喚:我想念你。外面的世界一直向我們招手,等待我們的回應。   共讀指引   這是一本短小而雋永的繪本,字數不多,像一首詩,配上圖像後帶來深刻的意象。作者從書名到內容,都用上了顯淺易懂的字。以書名為例,繪本名字為《Outside In》,讓人想到另一個慣常的用語 - "Inside Out"。若說 I know the person inside out,意思是我對他非常了解。"Inside Out" 也解作物件的內外反轉了,像是衣服穿反了。此外,一齣動畫電影也以此命名,電影名稱香港譯作「玩轉腦朋友」。"Outside In"字面上的意思跟"Inside Out"差不多,也是指物件反轉了。當配合書中內容,也可以理解成「外面進來」,提醒我們即使我們身處室內, 外面的世界仍然滲透在我們生活當中,且不斷邀請我們再次投入它的懷抱。疫情過後,大家的生活模式有了顯著的轉變,甚至已習慣足不出戶也能滿足生活需要。事實是,我們仍然需要大自然,我們不但從大自然中獲得生存資源,也在其中經歷洗滌心靈的恬靜與安逸。研究也發現,多接觸大自然能使人擁有較穩定的情緒。家長跟孩子共讀繪本後,可一起到郊外去遊玩,重新投入大自然的懷抱,感受它的奇妙和美好。   童心讀繪本 哥兒倆讀過繪本, 分享了他們的看法:   我不喜歡到郊外,因為外面很熱,還有很多蚊蟲。留在家裡實在太舒服了, 我根本不想到外面去。不過,在秋天和冬天行山還是可以接受的。戶外露營則不必了,因為睡在帳幕裡很不舒服。如果有一天手機壞掉,而且持續一段長時間無法使用手機,我也許會到外面逛逛。   我喜歡到郊外遊玩,但一般的活動如行山和露營等,我已不大感興趣,我希望可以參與更具挑戰性的户外活動,或造訪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築物,甚至到一些流傳都市傳說的神秘地方,不過媽媽有點擔心,叮囑我不要進行危險的活動。   《Outside In》   作者: Deborah Underwood 繪者: Cindy Derby 出版社: Clarion Books ISBN : 978-1328866820  
kjy05_20240428_f
400 400 心讀
心讀繪本
2024.04.28
設計可以這樣棒
你是不是一個有好奇心的人?會否細心觀察身邊的事物?這次我們共讀繪本中的主角女孩雖然個子小小,對世界卻充滿好奇心,而且志向宏大, 長大後設計和發明了許多東西,對世界帶來深遠的影響。   Sara Little 是個充滿好奇心的孩子,她個子小小,卻有豐富的想像力,對世界充滿無限的疑問。她特別喜歡看漂亮的事物,經常到博物館看心愛的藝術作品。在家裡,她和媽媽會細心觀察細小的東西,像是雞蛋的形狀和紫色洋蔥皮上幻變的色彩。只要細心觀察,處處皆有驚喜。因著她的好奇心和對美的追求,長大以後她修讀設計,畢業後受聘於家居設計雜誌任職編輯,也成為了出色的產品設計師。她為自己設計了倒掛在衣襟上的時鐘和特別適合細小家居的隱藏式儲物空間。她還設計了放在禮物盒上的預製裝飾絲帶花、蛋糕預拌粉、對孩子有益的糖果和輕巧的太空衣。她還喜歡周遊列國,接觸新鮮的人、事、物,從中獲得靈感, 啟發全新的設計,例如她在日本看到放置醃製食物的小盒子叠起來,啟發她想出全新的城市設計概念。她在馬來西亞看見當地的織布機,便設計出新的布料製作過程。她在肯雅看見獵豹抓住獵物,得到靈感設計出便利易用的鍋蓋。Sara看似充滿靈感,手到拿來,事實上她也遇上很多難以解決的難題,但她並沒有放棄,常常提醒自己在錯誤中進步成長。後來,她在醫院陪伴生病的家人時, 留意到醫生配戴的口罩累贅又難以佩戴,於是著手設計一款新口罩,具有彎曲貼面的線條,且易於配戴。口罩在日後被多番改良,直到今日保護了無數人的生命。Sara繼續不斷設計, 希望透過設計改善人們的生活,使世界變得更美好。   共讀指引   繪本《A Curious Mind and A Very Big Hea rt》講述著名產品設計師 Sara Little Turnbull 的故事,當中提及她發明的眾多產品,而且種類大相逕庭,從家品到食物、口罩,甚至連太空衣也有,不禁使人心生疑問,世上真有這樣的通才嗎?回溯她的成長,媽媽鼓勵她留意身邊的事物,欣賞美好的東西,觀察、提問、找答案已成了她的習慣。有時候在書中找不到答案,她就走進生活,接觸異國文化,看看其他人怎樣與物件互動,從而獲得設計靈感。除了好奇心,她對人的關懷也使她的設計既貼心又實用,造就了產品的成功和影響力。當一切融會貫通,設計就是一把鑰匙,解開生活上的各種難題,產品類別再廣泛,也是萬變不離其宗。家長和孩子共讀繪本以後,可與孩子一起觀察身邊的事物,再發揮創意想像,也許能得出一些新穎有趣的設計。   繪本看世界   Sara Little Turnbull 後來到大學教授設計知識和經驗心得。她其中一個主張是"Why- Why-Why-Why-How" 技巧,即不斷重複提問為甚麼要設計這產品, 最後思索如何實踐。她堅持產品必須切合用家需要,解決用家面對的問題,從而改善生活質素,甚至令世界更美好。她的想法如今已被奉為設計界的準則,並逐步確立成特定的設計思考流程。「設計思考」強調以人為本,從人的需求出發, 以創新和多樣化的設計解決使用者的問題。   《A Curious Mind and a Very Big Heart: The Story of Designer and Innovator Sara Little Turnbull》   作者/ 繪者: Aura Lewis 出版社: Beach Lane Books ISBN : 978-1665904452  
kjy05_20240421_f
400 400 心讀
心讀繪本
2024.04.21
身體對我說甚麼?
你平常有沒有留意自己身體的反應?有時候身體會出現一些特別的狀況,連我們自己也無法理解箇中原因,可能是身體向我們發出訊號,叫我們保護自己。今次我們共讀繪本中的女孩,漸漸學會從身體反應理解自己的情緒。   在學校門前,媽媽給得嘉一個擁抱後便離開。得嘉的手微微發抖,眼淚在眼眶中打轉。到了遊玩的時間,得嘉覺得自己的腳已準備好往外跑,她最喜歡戶外活動。她和同學傑克森玩鬼抓人遊戲,傑克森當鬼,對得嘉窮追不捨。開始的時候是嬉笑聲,但當傑克森愈跑愈近,得嘉的心跳也越快,即使她臉上還有笑容,眼角卻泛起淚來,手臂也不自覺地顫抖起來。當傑克森抓到得嘉的瞬間,她不自覺地轉身一手把他推開,大家倒在地上,哭個不停。畢老師看見了便過來,得嘉擔心老師怪責她。畢老師觀察入微,他留意到雖然得嘉臉上保持笑容,但表情卻顯示她被嚇壞了,明白她心裡有很多複雜的情緒,於是引導她說出身體的感覺,聽聽身體向她說的話。得嘉最初不明白,身體根本不會說話,但經老師的解說後,她明白到發抖或哭是身體在告訴自己事情不太對勁,代表我們有所需求,或是遇到危險。至於確切的訊息是甚麼,我們可以請教身邊信任的大人。回到教室後,同學各自帶來自己喜歡的物品作分享,一位同學拿出閃閃發亮的高跟鞋,她覺得穿起來就像會跳舞一樣。得嘉說她不喜歡這種鞋子,因為覺得穿上後很容易會跌倒。原來對於同一件事物,兩個身體可以告訴我們完全不同的訊息,這是很正常的。當我們感覺開心和安全的時候,身體也會告訴我們,我們的身體是放鬆的。如果時間太緊湊,行程太匆忙,我們就沒法注意到自己身體的反應了。   共讀指引   《了解自己身體的反應,才能保護自己》主要是教導孩子察覺和了解自己的身體反應,設立身體界線,也讓成人明白孩子有權說「不」,這樣才能好好保護孩子,免受不良的身體接觸,甚至侵害。除此之外,我認為這繪本的內容有更深層的意義。孩子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容易忽略自己的感受,可能無法深入認識自己。例如一個內向者身處喧鬧派對,可能會感覺身體被虛耗甚至有點暈眩,事實是喧鬧環境和頻繁社交活動會讓他們感覺疲倦,他們比較喜歡寧靜和獨處。又例如自覺身體不適或煩躁不安時,應避免做決定,並減少不必要的對話,以免與人爭執。待身體的需要獲滿足後,如睡覺和吃飽後,情況通常會得到改善。如果孩子能察覺和理解自己的身體反應,從而了解自己的狀態和性格,便能從而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模式和發展方向,減少情緒上的虛耗,也能在自己感覺良好的環境中盡量發揮潛能。家長跟孩子共讀繪本後,可以跟孩子探討,他們在緊張和不安時會有怎樣的身體反應。   《了解自己身體的反應,才能保護自己》   作者: 莉迪亞.鮑爾斯 繪者伊莎貝.慕紐茲 譯者張家葳 出版社: 大穎文化 ISBN : 9786269672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