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2_20120422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4.22
坪洲島上引航道 聖家學校動感薰陶 手舞足蹈 2
  童心追隨 耶穌基督足跡   自1959年,和平之后小堂建於坪洲,服務當地天主教信徒至今。雖然坪洲的天主教信徒人數不多,聖家學校裡卻孕育了一群願意認識天主、肖似基督的小學生。 和平之后小堂剛於去年九月成立兒童慕道班,十多位小學生參加。該校宗教科科主任張靜嫻負責教授兒童慕道班,她感謝天主的眷顧和堂區神父的支持,讓島上的小朋友有機會加深認識天主:「由於人手不足,聖堂未能開辦中文兒童慕道班。去年八月,一個剛搬到坪洲的中法籍家庭,詢問有關兒童慕道班的事宜,於是我跟當時的助理司鐸范進峰神父(Rev. Jay Francis Flandez, SVD)商量,范神父委派我教授中文兒童慕道班。剛巧,我在教理中心完成了兒童教理講授法(主日學組)的課程,沒想到能以此服務聖堂,這真是天主巧妙的安排!」范神父提供教理參考材料,張主任便著手編排課程:「兒童慕道班與校內的宗教課相比,內容更深化參加者的信仰。在備課的過程中,我獲益良多,更重新思考作為天主教信徒的身份和使命!」 給人印象開朗活潑的六年級學生鍾嘉穎,熱切渴望認識天主:「從前的我經常發脾氣,但我看到張主任為人和善,並耐心教導我,我想跟張主任學習,認識天主。雖然爸爸不支持我參加慕道班,但我真的想傳揚福音,將天主放在我的心裡,常常思念著祂。」就讀六年級的郭炤渢,家人是天主教信徒,他雖還未接受領洗,卻期待這一天的來臨:「在慕道班,我們一同祈禱、唱聖詠、進行遊戲和觀看關於信仰的動畫。我發現自己改變了不少,我向耶穌學習,做個好孩子。」文靜的朱映同坦言希望增加認識天主教信仰,她並不急著接受聖洗聖事。 為三位學生來說,剛過去的四旬期和復活節別具意義。嘉穎說:「這是我參加慕道班後首個復活節,相當期待呢!四旬期內,我努力地實踐福音精神。」張主任指出兒童慕道班的學生每個星期日自發性參與彌撒:「他們主動尋找天主,四旬期中,我們一起拜苦路,我選了《環保苦路》,這適合坪洲的大自然環境,由高年級學生領禱。他們投入禮儀中,令我感動不已。」三位學生在校內擔任宗教大使,訪問中,這群學生流露對堂區的歸屬感。最近,為了歡送范神父,他們提議讓學校每一位同學在祝福卡上簽上名字,然後送給范神父。張主任欣慰地說:「數天內,他們在小息和午飯時段,走到不同的課室,協助學生在卡上簽名,全校學生一起祝福范神父。」   童手創作 發揮藝術天份 翻看手上以小學生製作的陶瓷作品為主題的書簽和明信片,可以聯想製作過程中,兒童的一雙雙小手沾滿陶泥、搓捏陶泥的畫面。該校三位受訪的學生剛完成本學期的陶藝學習班,她們高興地跟本報記者分享學習製作陶瓷的感受。當中,年紀最輕的一年級生蔡昕曈首次參加學校舉辦的陶藝學習班,她感到樂在其中:「我十分喜歡自己做的陶瓷作品。製作陶瓷使我的專注力也增強了。」 自四年前始,鄭校長有見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生難有機會參加興趣班,於是構思開辦陶藝學習班,資助這些學生學習這項手工藝。對小學生來說,製作陶瓷的過程並不容易,兩位四年級生梁嫡媛和鄭凱琳感謝校外導師的鼓勵和幫助,促使她們不斷嘗試和改良作品。已學習陶瓷一年多的嫡媛說:「我曾做一條陶瓷海豚,花了很多心思才做成像海豚的模樣呢!」去年,陶瓷班學生隨導師在中環碼頭舉行展覽,跟遊人介紹陶瓷作品,學生們興奮不已。 該校家長教師會亦曾舉辦親子陶瓷班,親子一同分享製作陶瓷的樂趣。熱愛製作陶瓷的鄭校長讚賞學生的投入參與:「同學的出席率十分高,我感到他們相當享受學習的過程。同學們透過活動認識自己,啟發內在的藝術潛能,提升自信心,並學習欣賞自己和別人。我相信從小培養兒童有益身心的興趣,能讓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充實。陶藝學習班現有八位學生,最初,我為低收入家庭的學生開辦陶藝學習班,後來,也讓本校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參與。」(仨)   後 記 匆匆到訪坪洲的幾小時,走過了島上最繁忙的坪洲永安街和寧靜的小巷子,小導遊除了介紹旅遊景點外,也主動帶領記者參觀校園每一個角落,興奮地談到學校環保園和他們最愛流連的操場。訪問結束了,鄭校長和幾位小導遊與本報記者在碼頭揮手道別。溫馨的導賞、不捨的再見聲,他們極盡地主之誼,這情景仍歷歷在目。深信小導遊將不負鄭校長所望,擁抱著兒童的純真和熱情,把坪洲島的生活特色和學校的訓育精神,帶給到來參觀的每一個人!  
kjy01_20120401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4.01
雲間虹霓顯救恩 李安淇偕爸媽 穿越一扇新門 跟隨基督
  (本報專訪)距離復活節還有一個星期的時間,對於寶血會嘉靈學校四年級學生李安淇來說,這個復活節極具意義。安淇偕父母於三月十一日參加考核禮,小妮子回想當天在深水埗聖方濟各堂內的情景:「爸爸和媽媽與許多候洗者一同從神父手中領受傅油,我和其他的小朋友坐在聖堂的後方。爸爸和媽媽領受傅油的那一刻,我真的十分感動啊!」這位可愛的小女孩亦將於今年接受聖洗聖事,成為天主教信徒。訪問中,她流露了緊張和期待的心情。   親朋共同行 感謝天主祝福 最近一年多開始,每個主日,安淇隨同父母到位於窩打老道的聖依納爵堂,參加主日學和慕道班。安淇自二年級起參加主日學,與其他小朋友一起學習聖經故事,透過遊戲和手工製作,加深認識天主。安淇自言很喜歡上主日學:「姑姐是天主教信徒,她經常鼓勵我們一家人認識天主教信仰。在主日學班內,共有二十位小朋友,當中,大部份在小時候已接受領洗,而我和班中幾位小朋友將在本年內領洗。有些小朋友跟我一樣,就讀天主教學校。」安淇坦言曾因賴牀,不願到聖堂:「媽媽跟我說:如果你想多認識天主的道理,就不應缺席主日學!我覺得媽媽說得真對,於是立即起牀,去上主日學。」 四旬期內,天主教信徒與準備於復活節領洗成為教友的候洗者,一同懷著悔改的決心和皈依的精神,早作準備。考核禮當日,安淇的父親李文華與女兒互通心聲。李父表示:「當日禮儀的莊嚴氣氛令我感到震憾!回想從前的我,曾犯了不少過失,現在,我明白了天主賜給我們豐厚的恩寵,祂聆聽我們的祈禱,帶領我們走向光明。自參加了慕道班,我的心常充滿平安和喜樂,真的感謝慕道班的導師和同學對我的包容,天主帶領我踏入人生的新階段。」每一個人與天主相遇的經驗都是獨特的,當我們願意跟隨天主,對生命的體會也會不同,在個人生活中也會相應地作出改變。李文華的父親因病重,現住在療養院裡,李文華感觸地說:「這是我首次為父親祈禱,雖然感到難過,但我將一切痛苦交託給天主。」   虹霓作標記 銘記天主慈愛 談到喜愛的聖經故事,兩父女不約而同地選取《創世紀》9:8-17「天主與諾厄立約」的記述。李文華對此印象深刻:「那個時候,世界上到處充滿罪惡,天主以洪水毀滅地上一切生物。諾厄遵從天主的吩咐,建造方舟,避過洪水。天主愛人類,並願意與人類立約。此外,福音中記載關於耶穌治癒瞎子的神跡,也讓我有不少的反思。」 安淇小小的心靈裡,她認為教友的本份是真心信賴天主:「每當我遇到困難時,我都會祈禱,信靠天主。每個晚上,我與父母一起祈禱。我擁有一本聖經,空暇時,我會讀聖經故事。」按照天主教教會的傳統,每一位候洗者在領洗的時候都會選取聖名。李文華選了Paul(保祿),這個名字使他想起了已故教宗真福若望保祿二世(Blessed John Paul II, 1920-2005)。原來他在還未認識天主教信仰的時候,已經有所領悟:「我十分敬仰這位教宗,他病重時,仍積極面對痛苦,關心世界上有需要的人。」安淇又興奮地告訴本報記者:「我選了Angel為我的聖名,Angel即天使的意思。我希望自己像天使一樣陪伴天主,為天主服務。」(仨)   編者話           愛的邀請,愛的印記   接受洗禮,表示願意接受耶穌基督的福音,同時領受耶穌被釘十字架前,在最後晚餐中賜給所有跟隨祂的信徒,一份寶貴的禮物 ——  聖神,基督的神(堅振聖事)。天主教會稱聖洗聖事及堅振聖事為「入門聖事」。領受這兩件聖事,便是領受了神印。領受神印的一刻,這個永不磨滅的屬神印記,為信徒帶來永遠有效的恩寵。 本期專題報導介紹念小四的安淇,在準備領受神印前,懷著感恩的心情,期待她與父母親在天主愛內的新生活。這個印記,將他們三人的心靈緊緊地扣在一起,在家庭裡,在天主的愛內,共同面對生活的喜樂和憂傷,在持守信仰的道路上互相激勵、互相扶持。 安淇與父親坦誠的分享,見證了天主的無限救恩,藉著聖經、透過宣講者的口及天主的見證人,怎樣帶領他們勇敢地穿越一扇新門,走進教會的大家庭,追隨耶穌基督。安淇的見證也在邀請你走近天主,同學們,一起來吧!    
kjy02_20120108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1.08
香港鄧鏡波書院 主內一家
(本報專訪)冬日下午,陽光普照,香港鄧鏡波書院內人聲鼎沸,好不熱鬧。老師和男學生們成群結隊,聚集在校園的不同角落參加活動。相隔不遠,校內的小聖堂,氣氛寧靜,陳家麟、李瑋基和唐啟彥偕陳永堅校長及老師們,在小聖堂裡接受本報訪問。   青春歲月隨主行 中學階段的校園生活,多姿多采,三位學生內心對天主教信仰的追求更豐富了每天的生活。中二年級的瑋基,孩童時領洗成為教友,他坦言以往與天主的關係疏離:「自升上中學後,我除了專注學業外,也參加了不少課外和善會活動。雖然相比小學生活較忙碌,但我與天主的關係親密了。我參加校內的教友再慕道班,更是慈青輔祭及讀經組的副會長;每當我遇到不順心的事時,我會到校內的小聖堂祈禱,倚靠天主,獲得平安。真的感謝天主給我學習的機會,現在,每天的生活都很充實呢!」 三位男孩子均是校內慈青善會的活躍份子。中四生家麟將於今年復活節領洗,他帶著興奮的心情說:「我自中一參加慈青輔祭及讀經組,本善會主要負責逢星期一、三、五的清晨彌撒,為天主和同學服務。聖鮑思高神父提出以青年帶動青年的方式傳播福音,我經常鼓勵朋輩參加善會活動,認識天主。」天主教信徒啟彥表示:清晨彌撒中,他的心靈更接近天主。啟彥除了擔任該校慈青天主教同學會文書一職外,更在清晨彌撒幫忙當司琴。 該校剛於本學年初舉行天主教家庭感恩祭,邀請天主教信徒和慕道學生的家長參與,反應熱烈。陳永堅校長微笑說:「慈幼會強調家庭的概念,學校就像青少年的第二個家庭。家庭培育有助信仰生命的成長,配合教友年,我更期望是次感恩祭能喚醒家長認清公教父母的責任,此外,學校亦能聚合公教家長,互相守望。」啟彥曾來稿《喜樂少年》,在文章中抒發參與天主教家庭感恩祭的感受:「與家人一同祈禱,是多麼喜悅的事!」   曾投稿本報的李瑋基,在文章中留下了他參加泰澤祈禱會的感受: 「記得有一天,師兄突然問我可否幫忙籌備泰澤祈禱會。當時的我並不知道甚麼是泰澤,甚麼是泰澤祈禱會。但既然是有關宗教的,不妨試一試吧!……原來,泰澤祈禱會是以唱歌的方式祈禱及讚美天主。最令我感到奇妙的事,是當我們唱其中一首聖詠的時候,我聽見一群天使也在和我們一起讚美天主。我並不是在開玩笑或在作故事。我可以肯定那聲音是一群天使美妙的歌聲,是天主派遣使者來和我們一起高歌讚美祂。在泰澤祈禱會中,我們用歌聲讚美天主,我還強烈地感受到一份恩寵及平安。」   友愛家庭助成長 家庭賦予每一個人接受愛與關懷的氛圍,聖鮑思高神父極重視「家庭精神」,即家庭式的關係。他的教育理想主張教育團體應如一個大家庭,彼此信任和愛護。訪問中,不難發現該校師生和教職員友愛共融,牧民助理夏嘉敏與教職員李偉業,常偕學生參與宗教培育活動,打成一片。畢業於該校的李偉業正與學生一同參加慕道班,他準備於本年接受領洗。 和藹可親的陳永堅校長,也是該校校友。談到宗教培育和天主教學校的特質時,他流露心底的熱忱:「我在孩童時領洗,但小時候的我不明白信仰是甚麼一回事。直至升中時加入這個學校大家庭,我參加了不同的善會,在神長和老師的引導和團體的陪伴下,這時我才認清自己作為天主教信徒的寶貴身份和價值。本校校內的宗教氣氛濃厚,學校提供不同層次的信仰培育:為所有學生,我們引導他們尋找天主的召叫——生命的目標,並學習服務別人;為想進一步認識天主的學生,我們舉辦慕道班,藉此穩固他們的信仰根基。若能為學生播下修道聖召的種子,這當然是一件美麗的事。我們的校友郭偉基神父和譚永明神父,就是積極回應修道聖召的好例子了。」 鄭啟儀老師和黃嘉明老師分別負責宗教倫理科及宗教培育組,黃老師指出:該組轄下有三個善會——慈青天主教同學會、慈青輔祭及讀經組及慈青曙暉信仰生活團,前二者加深學生的靈修培育,後者透過義工服務,讓學生實踐愛德。鄭老師說:「宗教倫理科的課程與宗教培育組互相配合,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實踐信仰。陳校長有見《喜樂少年》設『青苗天地』,刊登中學生投稿,於是他提議讓學生以信仰生活為題材,寫作投稿,增加他們在校園以外的生活體驗。」此外,該校為公教學生設「五人行計劃」,一位公教老師帶領五位公教學生,同學們互相分享信仰生活,一同成長。 黃老師在該校執教十八年,陪伴青少年成長。她難忘曾教導一位自理和學習能力較弱的插班生:「這位學生的母親寫信給我,感謝學校、老師和同學對兒子的悉心愛護,讓他快樂地度過中學階段,這位未認識天主的家長更表示,在師生身上感受到耶穌的愛!」陳校長深信信仰是一份可貴的禮物:「我們都是天主的兒女,每一個生命都是珍貴的。現今社會向青少年灌輸混亂的價值取向,但我們可跟隨福音的價值和教訓,福音指引我們走向善、正直和仁愛的道路。」(仨)  
kjy03a_20111009
新詩牽我手
2011.10.09
怎樣寫長江大橋
新詩很講究創意,我們寫新詩,要先想想有甚麼值得寫,有甚麼地方可以表現創意。今年復活節,我遊了南京長江大橋,有所感觸,就寫了一首新詩,今天就以此說明怎樣寫現代的山水風景詩。   長江大橋有甚麼東西值得寫呢?要是只作景物描寫,作品就沒有甚麼創意了。我們寫這類詩,要寫出對大橋的感興,把感興寫得具體了,就能引起讀者的共鳴;我們也要寫出大橋的歷史文化意義,這樣作品才有深度。   遊過長江大橋後,大橋給我的感覺是氣勢宏偉。氣勢宏偉這種感覺很抽象,如何能寫得具體而有創意呢?古人寫山水詩,都喜歡從正面寫出對山水景物的感興。我們如果從正面直接去刻劃大橋建築的宏偉氣勢,就沒有新意了。我選擇從側面去刻劃。我不正面寫大橋,只從長江水流的澎湃,間接襯托大橋的氣勢。   首先,我寫長江很深。直接用形容詞表達長江有多深,或用數字寫出長江的深度,都不夠具體,也欠缺感染力。我運用想像力,幻想自己撐木筏過長江,但江水太深,所以要向孫悟空借金箍棒,這樣就能探進水中,划木筏過長江,間接寫出長江水流之深。寫了深,我也想寫長江很闊,但如何能具體寫出長江很闊呢?我不直接用形容詞和數字,只從縮小的集裝箱貨船和看不到對岸兩個細節去襯托長江的闊大。長江的闊和深寫得具體了,江上所建的橋也被襯托出氣勢宏偉。   寫了大橋的感興,我也要寫出大橋的歷史文化意義,這樣詩才有可讀性。聽說當年建大橋時,中國人缺少專業工程師,沒有人懂得怎樣在水流很急,江水很深的長江上建大橋。毛澤東不甘心中國人不能建橋,動員了很多人力物力,終於建成了大橋。這座大橋的歷史意義在於中國人第一次自己建一座跨過長江的大橋。毛澤東後來宣布長江大橋永不收費,結果大橋的使用量大增,大橋也變得愈來愈殘破。今天我們再遊大橋,可以發現「黑一片灰一塊的補丁」,那是大橋修補後的痕跡。   好的文章一定要能引起讀者共鳴,好的詩也一樣。怎樣能引起讀者共鳴呢?那就是要寫出我們真摯的感情,感情是抽象的,要把抽象的感情寫得具體,就不要濫用形容詞,多寫具體的事物去襯托,這樣才能化抽象的感情為具體。     河還是海沒有甚麼差別 不能撐一枝長篙 就向孫悟空借金箍棒 層層疊疊的集裝箱縮小了嗎? 還是看不到對岸呢? 浮橋不能走火車 炎黃子孫不念工程嗎? 老毛的話不是童話 黑一片灰一塊的補丁 是昂貴的免費 堵車的汽笛聲下 鐵軌聲 一陣陣的 撐一撐金箍棒 驚濤聲中的輪船馬達 河還是海呢? 急浪的水花中看不清楚   魏鵬展 2011年6月26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