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240107_f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4.01.07
東涌天主教學校小學部
推行社交情意教育
(本報專題)你知道孩子有甚麼煩惱嗎?你可了解孩子的心事?家長與子女溝通出現問題, 一方面來自時間資源分配,孩子不懂表達也是癥結所在。為此,東涌天主教學校(小學部)由上學年起與機構合作,將「善意溝通」和「社交情意教育」納入校本課程,以期更有效協助學童管理情緒及提升社交能力。   在東涌天主教學校(小學部)校舍的外牆, 掛有一幅橫幅, 上面寫有「感講夥伴學校計劃」。該計劃由社企「JUST FEEL感講」發起, 旨在以「善意溝通」和「社交情意教育」這兩個重點,藉與學校合作,從而推廣同理心文化,並加深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目前,全港有30家學校先後參與這個以三年為一期的計劃。   該校副校長巫家傑表示,該校將Just Feel 倡議的善意溝通元素,放入校內原有的宗教科課冊《心靈札記》內。他表示,小朋友在撰寫更新版本的札記時,感受不再像以往般單向,開始懂得更立體地表達自己的感受,例如描寫感受時,不止用「開心」「唔開心」及「憤怒」等形容詞,還有「妒忌」「委屈」等詞語, 明顯希望別人多些了解自己的心情。   巫家傑副校長補充,善意溝通一如天主教的福傳,強調聆聽之重要。對老師而言,了解學生想法及感受,可以準確把握對方需要,繼而作出合適輔導。對學生來說,可以學習將心情完整表達出來,配合該校原本推行的「靜觀靈修」,孩童既學會觀察自己情緒,又懂得在朋輩之間作良好溝通,在這樣的連結作用下,就可彌補疫情下缺乏社交的不足。(下接第二版)   目前,該校每週一堂30分鐘的生活教育課,在整個學期有八課學習「善意溝通」及「社交情緒」。就讀六年級A班的蕭倖旌說,去年五年級時開始參與課程,學懂要有同理心、常觀察四周及不要胡亂評論別人。她覺得所學的很有意義,因為能夠學以致用。   倖旌表示,過往與妹妹吵架,往往要「冷戰」一段長時間,現時就是吵架過後,懂得靜下來作反省,故姐妹倆很快「和好如初」。她希望將溝通方法介紹給親友及鄰居,好讓他們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   任教五年級中文科、六年級視藝科的黃思琪老師表示,「感講夥伴學校計劃」的課程,讓學生掌握善意溝通的方法,在平日與同輩相處時有效化解矛盾。例如有小朋友被改「花名」,過往產生衝突,出現互相推撞情況,但現時同學懂得先說出自己的感受,例如「我好嬲」「我唔鐘意佢改我花名」,並在老師引導下,很快撲熄怒火。   擔任班主任的黃老師解釋,她自己在參與課程教學後,也有所得著。她續稱,逐漸習慣多些表達正面的請求及感受, 如課室很嘈吵,她過往會對學生說「全部安靜、唔准講嘢、全部坐低」,現在變成「我見到有幾個同學傾偈, 黃老師覺得很難受,希望大家可以合作,一齊坐定定……」她補充,這樣的氣氛有助與學生建立良好關係。   社企「Just Feel感講」項目主任馬偉諾,負責跟進「感講夥伴學校計劃」。他表示,計劃旨在建立有同理心的校園文化,並指出坊間同類計劃多數只著重於上課時間進行,有的則只集中於培訓教師,Just Feel希望全校師生參與,讓家長、老師和學生三者改善溝通技巧。   總括而言,社交情意教育對學生的個人成長,師生關係及親子關係皆有所裨益, 作為其他學校的借鏡。(曾)  
kjy01_20201115_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0.11.13
德信學校 90 周年培養「勤樂仁勇」小君子
  (本報專題)何謂君子?德信學校三位「小君子獎」得主分享見解:「秉承基督精神的人就是君子」、「像聖德蘭修女般仁愛的便是君子」、「好人即君子」。該校近年推行「君子培育」計劃,講究學兄學弟之間的兄弟情,藉著獎勵計劃,培養學生成為「勤樂仁勇」的小君子。 學兄計劃培養兄弟情 「小一時我也曾害怕得哭起來,例如不記得帶午飯的桌墊,便感到很無助、害怕。當時遇到困難,都希望有一個大哥哥可以幫助我。」五年級學生區淳朗憶述。當自己升了班,去年便加入「學兄計劃」,去幫助校內學弟。 「學兄」需要做甚麼?除了在小息時照顧學弟,也要在小一迎新日帶領新生遊校園、進行伴讀活動。在家中是獨子的淳朗說,照顧學弟一起分享食物和玩耍時,自己也似是有了一個親弟弟。作為「哥哥」,他會留意學弟的喜好,去年便挑選了一本講述船隻的繪本,講給學弟聽,以迎合小一生的程度與興趣。 從小在校培育兄弟情, 讓學生懂得「愛」鄰人,德信學校副校長李英超說,即使畢業已久的舊生也會關心母校,例如當律師的舊生回校開辦「小律師班」,開闊學弟的眼界。 競選副社長服務學弟 區淳朗於剛過去的10月由全校學生一人一票選出為勤社副社長,在「前輩」六年級的社長帶領下,他下年會自動成為社長。六年級的兩位社長杜柏陶和許綽騏分享經驗時說,社長一職訓練了他們的領導能力。 許綽騏介紹他去年參選的政綱時說:「我承諾會成為服務同學的領袖」,例如在陸運會上, 他帶領小一和小二學生當啦啦隊,為運動員打氣。杜柏陶就說,學校有一項「精精神神講早晨」培養同學禮貌的活動,他負責每天早上在校門與同學說早晨,「第一天同學比較少回應,但之後可以見到同學慢慢會回應、點頭」,由社長帶頭,讓學弟成為有禮貌的孩子。 「小君子獎」表揚學生 「君子」看似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其實它和回應了校訓「勤而樂」及男孩子的特質「仁和勇」,當中又延伸至24個性格強項,鼓勵學生要愛人如己、勇敢、審慎、樂觀……  學校為獎勵學生,特設「小君子星級獎勵計劃」及「小君子獎」,前者一年舉辦六次,學生在班中分享在「勤樂仁勇」四項領域中所實踐的相關行為,經師生投票後,便可獲獎勵襟章。 「小君子獎」的要求較嚴格,學生在獲得「小君子星級獎勵計劃」襟章後,再由老師提名才可參選。學生除了要介紹自己能夠達成的項目外,也要反省尚待改進之處。 一至五年級每年每級有兩位小君子獎得主,六年級有三位,學校對小君子獎得主有一定要求。三位小君子獎得主與各位讀者分享他們的小君子精神:  區淳朗:在仁愛方面, 當同學不懂功課時, 我會教他。但其實他也要嘗試自己去做, 所以我不會每次都幫他。 許綽騏: 我十分勤力,每天都溫習,會重複溫習數遍。我也很樂觀,每天都很開心。 杜柏陶:我很樂觀, 遇上困難時不會放棄,反而會想辦法跨越難關。例如,在四年級第一學段,我考試成績不太好,在第二、三學段考試前就不斷努力溫習,最終進步了三十多名,在第三學段考試中,全級排名第二。 善意溝通 打開心窗 德信學校本年慶祝成立90周年,學校會繼續深化君子培育。去年便推行了「善意溝通」活動,幫助學生溝通,又於課室內放了一套感受需要卡。三年級的蔡旻澔去年聖誕節時悶悶不樂,最終就是透過這套卡,向教師打開心窗。 蔡旻澔的哥哥去年到新加坡交流,教師用卡牌與他分享,他選了「無聊」、「孤單」、「玩耍」,表達「哥哥去了交流,所以我很悶、孤單」。輔導主任陳家曦老師說,低年級學生較難去表達自己,善意溝通讓學生與人溝通時,「可以在友善、接納、愛人如己方面,做得更好」,而旻澔也說:「與老師傾談後, 我也放鬆了很多。」 校長郭超群經常與學生溝通,了解他們的情況,例如在學校大門放上「校長信箱」, 每星期回覆學生來信。為他印象深刻的一次, 是一位學生寫信說:「校長,我幫了爸爸媽媽按摩。他們的肌肉真的很繃緊,我很細力,但爸媽都稱讚我。」那對父母當然很高興,後來告訴校長沒想過孩子年紀小小也懂得回饋父母。小君子愛與感恩的特質便顯露了出來。 郭校長說,作為一間男校,希望「幫助男孩子成為一個好男人,現階段是當好男孩,將來是好的男朋友、丈夫、爸爸」,成就終身的君子。(吳)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