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kjy01_20240128_f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4.01.28
寶血小學
Play, Learn & Grow
(本報專題)寶血小學近年推行「Play , Learn & Grow」課程,著重讓學生動手學習,實踐所學,「螢亮計劃」便是其中一個活動。參與「螢亮計劃」的四年級學生在多媒體室小心翼翼地用毛筆移動螢火蟲的身體,幫牠清理「家居」,又擺放食物,耐生地等待牠成長。其中一位參與的學生陳思妤認為在照顧螢火蟲的過程中,體驗到當媽媽的責任及感受,會擔心孩子的成長又會細心地打點一切,「媽媽平時也是這樣細心地照顧我,媽媽很偉大,我很感謝她。」   思妤原本害怕小昆蟲,但隨著連日來照顧牠及期待牠長大,逐漸克服了恐懼,與同組的同學輪流照顧牠,這為沒有機會在家中養寵物的思妤來說,滿足了她飼養寵物的夢想。   另一位同樣照顧螢火蟲的學生羅諾筱說,老師教授了不少飼養螢火蟲的知識, 她從未想過可以有機會在學校照顧螢火蟲,認為這是一次新奇的學習經驗,讓自己照顧小生命,也認識到螢火蟲的生活習性,「我很喜歡這次活動。」   珍惜生命 培養責任感   學校為豐富學生的學習,於上課天的下午時段給學生安排「Play, Learn & Grow」課程,林焯苓主任提到,學校為每級學生安排不同活動,主題圍繞智能發展、體藝發展、德育及公民教育等,配合學生的興趣,安排了數學遊戲、閱讀、中華文化、音樂、舞蹈活動等,當中有些活動設有表演機會, 讓學生展示學習成果,培養他們的成功感。   在同學照顧螢火蟲的過程中,林主任樂見學生珍惜每一個小生命,負起責任照顧牠們的成長, 「把自己當成螢光蟲的爸爸媽媽般,有一份責任感。」   「Play, Learn & Grow」課程的另一個活動是「小小園藝師」,五年級學生化身為園藝師,學習種植。學生馮甄淇表示,老師首先給予她和同學小麥草的種子,之後,經過他們悉心照顧及灌溉,小種子也很快發芽成長,使她倍有成功感,回家後與媽媽分享喜悅。   後來,當她看到小麥草枯萎時也感到失落,老師便教導她,植物枯萎後也可作為肥料,滋養其他植物。她便把小麥草作為肥料,種植了玫瑰花,之後又種植了小番茄,「小番茄很酸。」在活動中,甄淇學習到珍惜生命及生命的延續。   體驗視障人士生活 學會包容及尊重   除了見證小生命成長,在「童心共創」活動中,學生們體驗視障人士的生活,學生黃恩悅提到在學校進行「黑暗中的午餐」時,由於自己戴上眼罩,最初並不知道餐點的內容及數量,「不知道自己吃了多少,中途甚至把隔板推到同學那裡,待同學提醒後才知自己笨拙的行為,真是不容易。」   此外,學校亦邀請了視障人士為學生主持講座,並讓學生手持盲人杖,嘗試在黑暗中行走的困難。學生吳欣桐提到在家中戴上眼罩,體驗視障人士的日常生活,例如吃飯、洗澡、看電視、學習等。她表示蒙著眼睛洗澡十分困難,害怕會錯用沐浴露及洗髮水。她認為有關活動讓自己更深刻地認識到視障人士生活上遇到的困難,也學習到怎樣幫助有需要的人。   王雅婷老師表示,學生經過切實的體驗後,更加了解視障人士生活中的不容易,學會尊重及包容社會上不同的人。梁小菁主任補充,藉著上述各項活動,讓學生能真正實踐所學,感受愛與被愛,以生命影響生命。   實踐所學 找到學習的成功感   校長鄭倩濃坦言:「我希望寶血小學的小朋友可以做到『愛學.能學.活學』,我們都發現小朋友在這個世代,不只是需要知識的導向,而是能力的導向,我們希望小朋友能夠活學活用他們的知識。」因此,學校推行「Play, Learn and Grow」課程,期望讓學生能實踐所學。   鄭校長又留意到,當小朋友在活動中能運用所學, 完成一些小任務時,他們得到成功感,令學生的學習更具意義,也可以提升他們的學習動機。(吳)  
kjy01_20240121_f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4.01.21
天主教聖華學校
堂校一家 愛主愛人
(本報專題)天主教聖華學校的合唱團早前在「聖本篤堂建堂30周年耶穌傳綜藝晚會」上, 獻唱三首耳熟能詳的宗教歌曲,向近千位觀眾演繹了他們對主耶穌的愛,展現堂校一家的精神。其中一位參與演出的五年級學生楊皓迪坦言,在眾多觀眾面前表演有少許緊張,但在合唱團團員的互相支持及鼓勵下,非常享受表演的過程。   綜藝晚會當天,除了有該校的學生參與演出,幼稚園學童、中學生及堂區教友也有參與演出,為皓迪最深刻的是教友以粵劇形式演出「耶穌傳」,讓他看到中華文化與宗教的結合。   一連串宗教活動 欣賞學生參與   天主教聖華學校一直致力著重培育學生實踐「謙誠愛主」的校訓,教導學生愛主愛人,校內宗教氛圍濃厚。高家俊主任說:「我們從開學起便有不同的宗教活動。」   學校每年從9月起,便為學生安排一連串的宗教活動,例如主保瞻禮、玫瑰月活動、明愛賣物會、校內福傳日等,高主任提到除了老師、牧民助理的配合,他還特別欣賞學生的參與, 「有些同學除了準備聖本篤堂晚會的表演,還要同時排練在聖誕節演出的福音劇,他們在短時間內記下走位、歌詞、對白, 真的很厲害。」   皓迪雖然不是教友,但他參與眾多宗教活動,是基督小先鋒的一員,早前也在聖誕福音劇中扮演賢士。被問到最初加入基督小先鋒的原因時,他說:「我就讀小一時,經常在學校宣布中聽到基督小先鋒的名字,很像會有很多活動般,這便吸引我加入。」   皓迪在去年傳教節中,與五年級學生陳政霖參與「聖人Catwalk show人物造型」比賽,分別扮演聖老楞佐及聖本篤,政霖的妹妹更扮演了該校主保聖女小德蘭,跟隨學校參與教區活動。陳政霖表示,作為基督小先鋒及合唱團成員,有機會參與不同的宗教活動,特別是在聖誕期間,乘坐開篷巴士到西九龍報佳音,為喜歡唱歌的他,也是一個難忘的經歷。   說到上述眾多的表演機會, 牧民助理林美蓮欣賞學生每一次表演前的認真準備,及在台上的專業演出,「他們的自主性很強,所以我覺得他們很厲害,我欣賞他們。」   播下信仰種子   學生每天上學,沿著學校正門回課室時,一定會見到聖母像及學校的聖女小德蘭聖像;牧民助理也會定期更新學校的宗教壁報。林美蓮老師說,不少學生在小息時,也愛聚集在祈禱室玩遊戲,與她聊天,「學生對於宗教並不抗拒。」另一位五年級學生鍾嘉怡亦提到,在基督小先鋒的聚會中,牧民助理會預備不同宗教遊戲、手工活動等,讓她認識更多關於天主教的知識。   「雖然宗教科不用考試,但我們很著重學校的宗教教育,在不同的活動中為學生播下信仰的種籽。」校長吳潔蘭說。   吳校長提到學校除了參與前述的30周年晚會的表演活動,學校的內操場也在主日,作為聖本篤堂區的中華殉道諸聖及真福彌撒中心,供教友參與彌撒。她感謝歷任主任司鐸的支持,為學校增添宗教布置外,及該堂聖雲先會每年聖誕都會贊助學校,幫助基層學生達成聖誕心願,展現堂校一家的精神。(吳)  
kjy01_20240114_f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4.01.14
郭怡雅神父紀念學校
多元智能月
(本報專題)在一個上課天的下午,郭怡雅神父紀念學校的學生手持著老師提供的線索四處尋找,原來他們在進行宗教遊蹤活動,只要找到線索中的目的地,向老師朗讀出指定的聖言,便能成功獲取「金蛋」,得到下一個線索,「我們只要集齊五個金蛋,便能得到禮物。」四年級學生梁一善興奮地說。   郭怡雅神父紀念學校早前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多元智能月」活動,在上課天的下午時段就著不同學科主題,為學生安排多元化的活動,課程統籌主任凌琳老師說:「透過動手做或體驗式學習的活動,促進學生的多元學習及啟發學生多元智能的發展。」   以上提到的宗教遊蹤便是配合宗教科的活動,宗教及價值教育統籌主任陳珮芬老師稱,藉活動讓學生認識校園內的宗教布置,例如聖經壁畫、聖像,並同時學習不同的聖言,豐富學生的宗教學習。   四年級學生鄧雅軒表示,在活動中,他與同學需要分工合作,尋找金蛋的下落,「可以合作, 學習到團結的力量,很有趣。」雅軒又表示,會把聖言放在老師最後派發的金蛋內,「有時會拿出來讀一下,更加增進對宗教的認識。」   遊青衣 寫作文章 在多元智能月內,還有不同的活動,例如中文科的戲劇活動、體育科的欖球活動、音樂科的敲擊樂體驗、數學科的百變玩具活動等。   在中文科活動中,五年級學生黃子澄在老師的帶領下,前往青衣海濱長廊,沿途與同學以平板電腦拍下四周發生的事、風景,並在工作紙中記錄所見所聞。「我看到有人跑步,聽到小鳥的吱吱聲、嗅到花草樹木的香味,老師又帶我們行石春路,我感受到凹凸不平的石子。」   子澄與同學一起遊走公園為作文做準備,她形容這次經驗難得, 鼓勵自己多觀察身邊事物,令文章更寫實及豐富。帶領學生進行是次活動的中文科主任吳淑儀老師沿途引領學生留意身邊的環境,她表示有學生見到石春路,也見到有人拍攝婚紗相, 她欣賞學生的投入參與,使在作文中有更深刻的感受。   發揮創意搭建大廈 學習數學知識   在數學科「大廈建築師活動」中,學生需要用紙張搭建一棟高40厘米的大廈,六年級學生嚴准悠表示,在過程中她與同學分工合作,「我負責畫出平面圖,其他組員負責填色、剪貼。」為了達到老師的要求,准悠稱在過程中也遇到困難,而要與同學不斷修改。所以當完成這次的創作後,她感到有成就感,這引起了她對設計的興趣,希望將來能成為一名建築師。   與准悠同組的六年級學生顧颽澂認為,活動中最困難的是畫出正方體,但為喜歡視藝創作的她來說,這次活動讓她有機會發揮創意及創造力,所以當最終製成一棟高約43厘米的大廈模型,也令她有成功感。她喜歡學校有關多元智能月的安排,使她能接觸欖球、敲擊樂等不同活動,豐富她的學習生活。   數學科主任羅愛蓮老師補充,是次活動深化學生對數學科的學習,她又表示由於活動有趣,增加了學生的學習動機。   幫助學生發展塔冷通   郭怡雅神父紀念學校一直推動全人教育,校長蔡偉傑表示學校著重讓學生快樂地學習。他提到每位學生都有不同的塔冷通,期望在多元智能月中,透過多元化的活動創造空間讓學生有動手做的機會,發揮所長,「將學習遊戲化,也將遊戲學習化,讓小朋友在遊戲過程中學習,並能學以致用。」   該校位於南昌的新校舍將於2025年啟用,蔡校長期待新校舍落成後,成為體藝樂動校園,進一步配合學術課程,讓學生有更多發展學術、藝術、體育及創意的機會,讓學生有更具系統的學習。(吳)  
kjy01_20240107_f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4.01.07
東涌天主教學校小學部
推行社交情意教育
(本報專題)你知道孩子有甚麼煩惱嗎?你可了解孩子的心事?家長與子女溝通出現問題, 一方面來自時間資源分配,孩子不懂表達也是癥結所在。為此,東涌天主教學校(小學部)由上學年起與機構合作,將「善意溝通」和「社交情意教育」納入校本課程,以期更有效協助學童管理情緒及提升社交能力。   在東涌天主教學校(小學部)校舍的外牆, 掛有一幅橫幅, 上面寫有「感講夥伴學校計劃」。該計劃由社企「JUST FEEL感講」發起, 旨在以「善意溝通」和「社交情意教育」這兩個重點,藉與學校合作,從而推廣同理心文化,並加深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目前,全港有30家學校先後參與這個以三年為一期的計劃。   該校副校長巫家傑表示,該校將Just Feel 倡議的善意溝通元素,放入校內原有的宗教科課冊《心靈札記》內。他表示,小朋友在撰寫更新版本的札記時,感受不再像以往般單向,開始懂得更立體地表達自己的感受,例如描寫感受時,不止用「開心」「唔開心」及「憤怒」等形容詞,還有「妒忌」「委屈」等詞語, 明顯希望別人多些了解自己的心情。   巫家傑副校長補充,善意溝通一如天主教的福傳,強調聆聽之重要。對老師而言,了解學生想法及感受,可以準確把握對方需要,繼而作出合適輔導。對學生來說,可以學習將心情完整表達出來,配合該校原本推行的「靜觀靈修」,孩童既學會觀察自己情緒,又懂得在朋輩之間作良好溝通,在這樣的連結作用下,就可彌補疫情下缺乏社交的不足。(下接第二版)   目前,該校每週一堂30分鐘的生活教育課,在整個學期有八課學習「善意溝通」及「社交情緒」。就讀六年級A班的蕭倖旌說,去年五年級時開始參與課程,學懂要有同理心、常觀察四周及不要胡亂評論別人。她覺得所學的很有意義,因為能夠學以致用。   倖旌表示,過往與妹妹吵架,往往要「冷戰」一段長時間,現時就是吵架過後,懂得靜下來作反省,故姐妹倆很快「和好如初」。她希望將溝通方法介紹給親友及鄰居,好讓他們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   任教五年級中文科、六年級視藝科的黃思琪老師表示,「感講夥伴學校計劃」的課程,讓學生掌握善意溝通的方法,在平日與同輩相處時有效化解矛盾。例如有小朋友被改「花名」,過往產生衝突,出現互相推撞情況,但現時同學懂得先說出自己的感受,例如「我好嬲」「我唔鐘意佢改我花名」,並在老師引導下,很快撲熄怒火。   擔任班主任的黃老師解釋,她自己在參與課程教學後,也有所得著。她續稱,逐漸習慣多些表達正面的請求及感受, 如課室很嘈吵,她過往會對學生說「全部安靜、唔准講嘢、全部坐低」,現在變成「我見到有幾個同學傾偈, 黃老師覺得很難受,希望大家可以合作,一齊坐定定……」她補充,這樣的氣氛有助與學生建立良好關係。   社企「Just Feel感講」項目主任馬偉諾,負責跟進「感講夥伴學校計劃」。他表示,計劃旨在建立有同理心的校園文化,並指出坊間同類計劃多數只著重於上課時間進行,有的則只集中於培訓教師,Just Feel希望全校師生參與,讓家長、老師和學生三者改善溝通技巧。   總括而言,社交情意教育對學生的個人成長,師生關係及親子關係皆有所裨益, 作為其他學校的借鏡。(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