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16_20230521_f

(本報專題)天主教鳴遠中學的學生,透過認識香港國畫家趙素仲的中國水墨創作,認識中國文化、智慧與藝術的美感,更有學生跟隨趙老師學習中國水墨畫繪畫技巧,並一同於展覽上展出。

 

該校於4月19日至5月2日與暘谷藝術協會在校內合辦畫展,名為「游於藝——德馨心悅」趙素仲老師作品到校展,展覽設有多個主題展館,包括仙子館及智慧館、香港館、生命館,展出香港國畫家趙素仲多幅作品外,於本年由趙老師任教的十位鳴遠中學學生的作品, 也在該校的「鳴遠藝廊」展出。

 

該校為推廣中國畫,視覺藝術科科主任彭淬礪老師於3月至4月向景林天主教小學三年級學生,分享趙素仲老師的蘭花作品,並教授學生學習繪畫蘭花,20多幅由小學生繪畫的蘭花作品也於展期中展出。

 

展覽亦展出上學年初,鳴遠學生在視覺藝術科與地理科跨科協作而成的毛筆畫作品,彭淬礪老師指出,其中中一學生以「我們的厚德」為題,學生從該校位處將軍澳厚德邨的社區,在區內考察及拍照,學習土地利用,以毛筆繪畫他們眼中的社區,「題材正好回應趙老師於四年前與本地學生合辦作品展時,以『欣賞——我們的香港』為題,從國畫筆下畫出眼中的香港。」

 

彭老師表示,該校近年在視覺藝術科推動中國藝術元素,其中於初中視覺藝術科加入中國藝術評賞,也學習中國繪畫。藉此提升學生藝術潛能與素養。

 

學生跟隨國畫家繪畫

 

天主教鳴遠中學是第一所得到趙素仲老師教授國畫評賞及教授國畫筆法的學校,是次共10名中二至中五對視藝或中國文化感興趣的學生參與。

 

「趙素仲老師15歲時,從廣州來到香港與家人團聚,當時她是新移民,對香港周遭事物也感到陌生,她以畫抒發感情,說出新移民的心聲⋯⋯」中二學生何小麗於2020年來港定居,她在展覽期間向來賓介紹趙老師於2014年畫下的《望夫石的悽愴》作品時,認為趙老師的作品是她心靈的安慰,她形容來港時剛升上中學,面對文化差異與語言上的困難,需要長時間適應,「我作為新移民,她的作品深深打動著我。」

 

中五學生譚煒豪有幸在趙老師的指導下與她共同創作,「第一課趙老師教我們畫荷葉,最初我未懂得控制墨水,毛筆畫在畫紙上,墨水也化開,正當以為這是一幅失敗之作,趙老師看到笑一笑,便上前在圖畫上加了數筆,立時把荷葉變成南瓜。」他從國畫師豐富的想像力,明白只要多發揮創意,中國國畫可以變化多端。

 

另外,令所有學生感受至深,是趙老師在課堂中以學生的名字題句,以及送上刻有學生名字的圖章,煒豪說:「我的名字是譚煒豪,趙老師便以『豪』,送上『豪情傲西風』,意思是豪邁堅強不屈面對困難。老師的勉勵使我十分感動。」

 

中三學生楊唯德首堂學習國畫時,他所畫的蓮蓬,用色及形態也展現美感,更得到趙老師讚賞,唯獨是他的筆跡被老師批評,當他聽到評語後,便每日練字,「因為繪畫中國畫除了畫功外,字跡也很重要,老師的評語激勵我要寫好中文字。」

 

中五學生何詩怡及韋心怡均表示,珍惜這次機會,詩怡在學習畫蓮花倒影時,沒想到可以趁著墨水仍未乾透時把畫紙對摺造成倒影效果;心怡練習筆法時,原本畫上葉子卻有如眉毛形狀,她感激老師不斷示範,讓她明白箇中技巧。

 

展覽期間設公眾導賞,就讀中四的黃德恆是導賞員之一,他說從介紹展品讓他深入認識每件作品帶出的信息,「向公眾人士介紹時,所有作品也有故事, 及畫家當時的心路歷程。」

 

創作與思念化成生命祝福

 

在「生命館」展館,展示了趙素仲的《天上人間——我們的往返》書中畫作外,也有去年在該校畢業的劉基新的一系列思念他愛犬的作品。

 

劉基新幼童時期在廣西成長,五歲時他帶同愛犬遷往外祖父母的家後不久,愛犬不習慣新環境而走失,基新從此 與愛犬失散。「這個是我在中學文憑試視覺藝術科校本評核的作品,原本以我的視覺畫下對牠的思念,後來我看過趙老師『有苦自己知』的作品,反映她對苦的看法後,讓我明白不能只憑自己的視覺看痛苦。」

 

藉著趙老師的啟發,基新豐富了作品意念,他在作品中換位思考,再畫上從愛犬的視覺的畫作:他把愛犬畫在中央,背後畫有無數的犬隻,以示狗一直忠心地在天上等待與主人重逢,再製作半立體作品,及以立體裝置藝術「神化犬」以示他認為愛犬的轉化,犬隻眼中貼上他的容貌,有如是他兒時的愛犬一直望著主人。他說此經歷至今仍然歷歷在目,不能忘懷,但能夠從藝術的不同角度,記錄他對亡犬的感受。

 

天主教鳴遠中學袁玉蘭校長表示,藉著一系列推動中國文化藝術的活動,拓展學生藝術領域及提高學生藝術素養, 給予學生接觸國畫家,跟隨大師學習的機會難得,從多元化的學習機會及體驗,發掘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從中國傳統的美麗,培養學生品德價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