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07_20230205L b newf

入讀聖伯多祿中學的學生,均會參與培養學生德、智、體、群、美、靈的全人教育「伯多祿傳人獎勵計劃」, 該校中六學生楊詩驊透過中國舞,在計劃中常獲得「培養美感」(現名為「體藝並重)的「彩虹書籤」,深信天主給予每人擁有的才能,「藉著培養美感展現我身上的美,也能釋放自我,跳舞時懷著善的心表演舞蹈,以內心的美感使觀眾投入其中。」

 

詩驊自幼十分好動,她自幼稚園時期,母親先後安排她學習跆拳道和粵劇,直至小學一年級開始學中國舞便喜歡上了,「中國舞形式多元化,也涉及不同的舞種及中華文化傳統。」中國舞分為群舞及獨舞,她說前者著重團隊精神與默契,後者則依靠個人的表現。兩者相比,她最享受跳獨舞時的感覺,「獨舞只有自己在台上表演,需要高度專注與投入,我亦可以盡情地發揮所長。」

 

而在中國舞不同的舞系中,她則擅長於民族舞的蒙古舞及傣族舞,其中蒙古舞有如擁抱及觸摸大自然的舞姿她最喜歡,「跳舞時把手部伸出,想像在蒙古帶著羊群遷徙的族群,被當地遼闊的草原和沙漠包圍著。」衣飾方面,她會選擇穿上以圓枱裙的款式,跳躍或轉圈時裙子由腰間開始擺動,塑造出優美的姿態。她表示蒙古舞透過手型與舞步,展現出瀟灑,強中帶柔的表現力,最能展現她的美態。

 

剛在去年10月舉行的紫荊盃國際舞蹈大賽上,詩驊在中國舞單項比賽中,以蒙古舞的《遷徙》贏得銀獎。

 

成功背後的付出

然而,每次熟練一套舞步,並能駕馭於台前讓觀眾看得投入,是她在背後花上不少功夫與時間。她平均每星期練習四次,每次二至三小時,有時週日更練習五小時,長期練舞導致身體多個地方出現傷患,例如在高小時練習跪轉,當時未懂得掌握如何運用膝蓋力度,致弄傷膝蓋水腫及瘀血, 現在雙膝患有風濕;她在小學五年級不慎跌倒導致椎間盤突出,花上半年時間治療。她說每次練舞的大幅度動作令自己感到非常痛楚,腳部痳痺,也難以久坐,她曾向母親表示,難以忍受疼痛,但仍希望繼續跳舞,不想因傷而放棄,「當時母親鼓勵我要堅持下去,教我保持心境樂觀,患症自然很快痊癒。」

 

傷患期間她仍堅持練舞,她說藉著母親的鼓勵學會堅持與不放棄的精神。其實她由中學三年級開始,練舞時在髖關節的位置經常聽到關節磨擦的聲音,直到中四練舞抬腿期間常感到疼痛,甚至難以抬腿,照磁力共振後懷疑左邊髖關節軟組織崩裂,她說「沒想到原來是髖關節軟組織崩裂,即使直到現在,仍須長期接受治療。」

 

家人無條件的愛

由中三開始,詩驊參與香港演藝學院的「青年精英舞蹈課程」 (GYDP)至今,中五時選修「舞動新機—— 舞蹈藝術」應用學習課程,過去的比賽,她的家人幾乎每次也到場支持,其母為了幫助她紓緩痛症,放鬆筋骨,前年更辭去文職工作,考獲推拿師的資格,轉行投身按摩師, 「感激家人的付出,母親教會我做任何事要盡全力,即使不如理想也要盡力做好。」

 

詩驊認真對待每個比賽,她說完成一首約四分鐘的舞蹈,需要花上四個月排練,每次由跳舞老師為她編舞及教學等,所付出的時間與心機得來不易,「 每次賽後我也會感動而哭,因為能在舞台上展現艱苦的成果,除了我付出的努力,家人對我在經濟及精神上也給予很大的支持。」對於未來的人生路向,她希望考入香港演藝學院舞蹈學院,他日成為中國舞的編舞導師,延續自己對中國舞的熱愛。(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