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13b_20220515_fade

因著特別假期的緣故,留在家中的時間多了,也因此令我有更多反思自己的機會。隨著教學的日子久了,與學生之間相處的生活片段也多了;作為老師,有時我都會反省自己:究竟我在成為學生的「學習對象」時,當中會否曾有不足之處?

 

答案是有的。

 

有一些令我難以釋懷的片段,特別是在處理學生問題上,我曾經憤怒過,鬧過學生,傷過學生的心。

 

記得畢業後,我的第一份工作並不是從事教育工作,而是在大學裡從事研究及項目管理工作。在那一段日子裡,經常都會有國內及海外的學者來訪,而我也要負責接待工作。因此,以友善態度對待任何人,除了是個人修養的自我要求外,還有的是在工作上的需要。

 

當我由大學的工作崗位,轉職成為教師,學校在第一年編排我作低年級的班主任,並與另一名資深同事協作。大家可以想像得到,作為「新仔教師」,特別是對著低年級的「BB」,少不免會被學生捉弄及取笑,這是人之常情,我也能夠理解。起初我都忍著情緒,因為在工作場所,「發怒」是一個我未曾試過的事情。直到後來,當問題愈來愈多,而情緒積壓到一定數量時,我便會因憤怒而責備學生。

 

每當這樣的事情發生後,我偶爾都會質問自己:以情緒主導作為處理學生問題的方式是否必要?我有沒有其他方法都可以達致相同的目的?如果我可以選擇其他方法,而非「發怒」,這是否代表我在處理學生問題上不夠成熟?

 

我會因自己的不成熟而祈禱,為自己的軟弱承認過失。我知道,我的「發怒」除了是因為「不理性」所致,更深的,是帶著一種「驕傲」。我驕傲地自以為作為教師,能透過這樣的方式來讓學生「受教」,但我沒有「以理服人」。《箴言》裡第29章第23節裡提到:「驕傲自大,使人屈辱;虛心謙下,使人受榮。」學生們很聰明,他們在被老師責備後,並不會「甘心受辱」,因而會創作出許多教師們的「表情包」,或在通訊群組內互相宣泄不滿,所以,不論是教師,或是學生,其實都是「雙輸」,輸掉了「教育的機會」,更是「輸掉了關係」。

 

我會很誠實地在班上向學生承認過失,因為我知道這也是修補關係的機會,也是教育的契機。我也希望我的學生,在與別人爭吵前,或在準備「情緒爆發」前,都能記起張老師的自我反省,好能在生活上能警惕自己,少一點後悔。

 

如果你有任何感受希望分享,歡迎電郵至[email protected]與我聯絡。我會盡快給你回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