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13b_20211219_fade

12月初的時候,我出席了一場由賽馬會、中大及浸大舉辦有關「自主學習」的講座,他們邀請我就「自主學習」這一個題目分享一點教學心得及看法。席間有老師在提問環節時舉手發問:「面對難教『頑固』的學生, 我們應該怎樣讓他們『自主學習』?」

 

在過去數年裡,每當我分享「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時也遇過不少類似提問, 我的回應往往並不會從教學出發,而是提醒大家,我們切不要忘記,「師生關係」是「教學效能」的根本基礎。沒有良好的師生關係,對於一些能力較高的學生,他們或會因為「自我實現」而「自己讀」,與老師扯不上很大的關係;但面對較弱勢的學生,要求學生在缺乏師生基礎下「自主學習」,這樣的期望顯然會有點離地。

 

試想像,弱勢學生缺乏學習動力,這並不是一時三刻的問題,而是長年累月挫敗感的累積而致。很多時候,在與這些學生的交談中,我會發現他們並不是對學習樂觀的人,他們會覺得由於自己的能力不高,老師並不會注目他們,甚或可能會對他們有些「晦氣」;對於學校的獎項,他們從來都沾不上邊;在家中,父母會因為對他們的期望落差而時有衝突,結果,他們的生命中會產生很強烈的不被尊重感,從而對「學習」感到負面。

 

我經常都會與老師們分享,這些學生每天所面對的挑戰是重覆而實在的,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以高壓的方式去驅使他們學習明顯是治標不治本,而且更會事倍功半。如果我們能感受到學生的苦厄,我們理應是由心出發,給予他們作為「人」的基本尊重, 逐少逐少地扶持,每當他們能完成一小項的學習任務,我們給予他們充分的鼓勵,讓他們知道老師是能看見他們的努力,讓他們知道他們的存在並沒有令老師遺忘,而且一直默存在老師心中。我的經驗是,積年累月, 他們會知道老師沒有放棄他們,他們也會願意為老師要努力,這才是「自主學習」的開端。

 

所以,「教學」是「後者」;「關係」是「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