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01_20180520s

(本報專題)眼前一個個聖人融入了現代元素,活靈活現,原來是鮑思高出版協會──《良友之聲》出版社舉辦的聖人造型繪畫比賽,藉此鼓勵學生認識聖人事跡,學習聖人芳表。比賽分為初小、高小及親子三個組別,參賽作品超過九百份。頒獎典禮於四月二十八日假聖安多尼學校禮堂舉行。

初小組冠軍 吳梓軒 高主教書院小學部

親子組冠軍 吳梓瑤 高主教書院幼稚園部

這兩組的冠軍竟是兩兄妹,吳媽媽表示自己喜歡畫畫,感染到孩子也喜歡,梓軒在空閒時更愛隨意畫畫並收在枕頭底。二年級的梓軒所畫的聖人是聖安多尼,「因為之前丟了校車費,周圍找也找不到,最後便求聖安多尼的幫忙」。吳媽媽笑說畫中的物件都是梓軒經常丟失的,例如書本、玩具車等,「我平時會跟子女說很多聖人故事,由於他經常不見東西,我便針對性講述這位聖人事跡,教他向聖安多尼祈禱」。梓軒小聲地說:「我以後會小心擺放東西了。」

梓瑤則與媽媽及姐姐一起創作聖方濟亞西西畫像,梓瑤說是媽媽提議畫這個聖人,因為聖方濟亞西西是動物主保,她可以在畫作中畫很多動物。梓瑤興奮地提到她負責畫最愛的小兔及金魚,而媽媽則畫聖人。她很喜歡能與家人合作繪畫,希望以後都能一起創作。

高小組冠軍 廖晙希 油蔴地天主教小學

五年級的晙希以水彩繪出聖人,最大靈感是經過聖堂看到壁畫,便決定以玻璃壁畫方式呈現聖保祿的事跡,包括歸化、講道。非教徒的晙希為了這次比賽,特意上網及在聖經搜集保祿的事跡,當中保祿從對耶穌有敵意至成為教徒及傳揚福音的過程,深深印在晙希心上。他表示:「聖保祿那顆堅毅的心,致使他願意為傳教而犧牲;我也要學習他做事不半途而廢。」

評審之一的區綺雯修女提到,比賽主要以創意、宗教元素及色彩評分,最重要是「從聖人的造型就能看出是哪個聖人」。她認為學生在繪畫過程中能深化對聖人的了解,加以效法,「聖人不是偶像,而是目標和學習典範」。她相信參賽者或多或少都能從比賽中認識幾個聖人,並依隨聖人的言行作生活典範。

聖女小德蘭、聖多明我等聖人最初也不是特別顯赫的人,卻因著跟隨天主的召叫,在生活中成聖,立下生活的芳表。你,也願意走這條修德成聖的道路嗎? (妤)  


慈幼會張心銳神父 談如何營造聖召文化

不少讀過或正在讀修會學校的學生,都會感受到校內修道人的慈祥和莊嚴並重。學術上,這些神職、修道人博學多才,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但當與學生相處時,又可一時以慈父慈母身份勸導,又或一時以大哥哥大姐姐身份與學生踢足球、談心事。神長備受學生仰慕愛戴,但當中又有幾多位同學會決定回應聖召? 

《良友之聲》出版社於四月二十日在聖安多尼堂(母佑堂)舉行講座,由慈幼會張心銳神父主講「聖召策勵——如何在校園營造聖召文化」,約四十名校長和宗教科老師參加。

張神父說,其實在校內培育聖召不易也不難,問題只是:是否用對了方法? 

神父先解譯何謂聖召:「首先我們要克服一種想法,以為聖召是一種外加的東西,或者是第三者發現某人有潛質做神父或修女, 對其加以引導,培養他做修道人,讓他嚮往聖召。」張心銳神父表示,聖召既是天性的本能,又要有後天的培育,兩者缺一不可。

那麼,老師、校長和教育界人士如何培養青少年回應聖召?神父補充:「我們要培育青少年做一個成熟的人、一個好人、一個熱心的基督徒。當我們做好這幾點,青少年自然會從內心認識和發現聖召。」

聖召牧民 團體負責

張神父又表示,聖召牧民是團體工作,不是純粹由個人或某組織負責,不是「你負責宗教科,聖召全由你負責」。在慈幼會,聖召著重團體培育,除神職人員外,老師、家長甚至青年人也需要出一分力,例如老師會安排學生參觀修院,父母要鼓勵子女參加教會團體和福傳工作。因為修會接收學員,其中一個重要條件是學員家人要接受和同意他接受神品,現代神師並不是要「斷六親」。

參加研討會的校長和老師都說,當鼓勵學生回應聖召,以做神父修女修士為長大後的志願,總會遇到小朋友好奇地問:「怎麼神父會一起吃飯一起住?」或問:「我喜歡吃炸雞和巧克力,怎能當修女?」要培育聖召,首先要更正青少年對神修生活的誤解。

又有小學老師表示,對於宗教活動,年紀愈小的學生興趣愈大,到了高年級,參加活動的興趣愈弱、人數愈少。「青少年牧民的重要在於小組經驗,由青年人帶動,而不是老師或神父帶領,讓青少年培養歸屬感。」張神父在中學牧民的經驗是:當放手讓學生負責神修工作,他們會主動問神父「甚麼時候朝拜聖體?我要不要準備乳香?」等問題。

做修道人的好處

配合現代科技發展和小朋友對電子產品的需要,香港嘉諾撒學校方碧燕校長(圖左)表示, 學校推出了「與天父WhatsApp」,讓學生可以將禱文和心聲向「天父」發短訊,最後當然由宗教科老師回應。

與會者翁逸薰修女(圖右)以一句話概括了做修道人的好處:「可以幫助更多人,可以幫助更多人愛耶穌,做個更好的人。」(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