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16_20230205__f

(本報專題)被稱為青年慈父的鮑思高神父常強調,作為教育工作者,需要陪伴與臨在於青年之中,以認清青年的需要,在成長中加以引導,有所發展。由慈幼會創辦的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學的教師秉承鮑聖的教導,在教學以外經常陪伴學生,從而讓學生學懂陪伴及關心有需要的人。該校早前在校園內設立「希耆」樂齡科技應用學習中心(下稱「希耆」),培養學生學習科技教育,同時關顧長者的生活需要,以應對本港人口老化的問題。

 

「祖母已年邁,常聽不清楚,也容易善忘,有時會忘記關水喉,服藥也要家人提醒,現在學校研發的關掉水掣裝置,相信能顧及長者的家居安全。」在該校就讀中二的歐鈞昊慶幸自己與祖父母同住,能照顧其生活需要,但是社區上有不少獨居長者乏人照料,他憂慮他們在家中遇上意外難以求助, 他作為該校樂齡科技應用學習中心的服務大使,希望向長者提倡智能家居生活,確保長者在家居安全的環境下,活得安全又開心。

 

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學獲優質教育基金撥款155萬港元,剛於去年12月底成立「希耆」樂齡科技應用學習中心,中心引入實境式學習體驗,設有「長者生活模擬體驗區」,模擬實景的家居環境,在客廳、廚房、睡房和洗手間等設置不同的「IoT」智能裝置,例如燃氣感應器、提示關掉水掣的裝置、空氣質素感應器、睡眠監測帶,以及在洗水間設有緊急按鈕等,校方邀請區內長者在體驗區模擬在家生活,學生藉此與長者交流,向長者教授智能家居裝置的應用,進行實境學習。

 

希耆:為長者和學生帶來希望

樂齡科技應用學習中心名為「希耆」, 喻意是配合現今科技發展,鼓勵學生進行創意發明,為長者帶來希望;學生藉著與長者交流,從中了解長者過去的人生經驗,達致長幼共融,中心給長者和學生帶來希望。

 

該校科學及科技學習領域統籌主任黃瑋俊表示,該學習中心讓學生動手為長者進行設計,提升學生學習動機,「達至Value in Action,以行動實踐價值。」他又指出,學生把學習活動連結到社區,有助培養價值觀,學生透過硬件(Hardware)的實景學習平台應用所學;透過軟件(Software)的設計學習活動及校本課程配合硬件使用,以及心件(Soulware)藉著老師陪件,鼓勵學生參與,提升學習潛能。

 

該校宗教科科主任陳嘉駿指出,學生學習S T EM之餘,也學習靈性教育,該校以「心件」作為學習方向,藉此帶出天主教教育價值的生命教育,幫助學生接觸在區內的長者,「天主創造人,每人也有價值,也是肖似天主。慈幼會教育強調陪伴青年,作為教育工作者,在校內陪伴學生成長,也希望學生學習陪伴長者,展現人與人之間的關懷。」

 

長者用家分享需要

已退休15年的長者張偉根(根叔)過去與太太一直熱衷參與「慈幼會伍少梅中學長者學苑」,他也應學校的邀請,早於「希耆」開幕前,與太太結伴到「長者生活模擬體驗區」試用裝置,根叔認為這些智能家居裝置解決一般長者面對健忘的問題,「忘記關水掣有關掉水制裝置;煲水後忘記把爐火關掉而冒煙,有煙霧感應器;年長後我的嗅覺變得不敏感,也有偵測煤氣氣體的煤氣感應器。」

 

「遇有問題,手機的家居智能裝置應用程式會立刻響鬧或震動,提示我偵測到家居有危險的地方,保障家居安全。」根叔坦言,過去認為自己與科技遙不可及,「在學生的幫助下,原來我也可以應用科技,與生活息息相關。」

 

中二學生周永康平日在學校的社區經常見到長者在區內流連,周永康亦是樂齡科技應用學習中心的服務大使,早前曾跟隨校方到安老院舍了解長者的生活,他表示因著參與長者智能家居設計,提升了學習興趣。

 

負責該校長者學苑的譚超羣老師指出, 隨著香港人口老化問題嚴重,及早讓學生了解社會人口結構的轉變,「透過STEM設計針對長者需要,正好回應將來在商業社會上重要的市場及需求。」

 

為初中生設置STEM課程

該校由下學期開始,為中一至中三學生在「希耆」提供不同的STEM課程(綜合科學科、電腦科、設計與科技科及數學科 ), 包括進行產品設計專題研習,中一生設計智能時鐘;中二年級設計智能空氣探測機;中三同學設計智能遙控,藉著各項設計改善長者起居生活。高中的設計與應用科技科選修科,也會在樂齡科技應用學習中心中學習創意發明。

 

對於樂齡科技應用學習中心的應用, 黃瑋俊主任認為可以更多元化,他舉例,學校正開展研發「人體姿勢偵測器」,以AI (人工智能)偵測及分析長者在家居的活動情況,一旦不慎跌倒,透過AI裝置可以根據長者的姿勢作出評估,若果長者在同一位置一直沒有移動,按數據分析把信息聯繫至長者所屬的老人中心,以作出進一步援助;在中心研發的睡眠監測帶,把監測帶放在床上,長者睡覺時便可以直接偵測心跳及呼吸速率,長期記錄以了解長者睡眠健康狀況; 體驗區也關注長者的身體狀況,例如當天的空氣質素差,空氣質素感應器的空氣品質指數到達某一水平,便會自動開啟空氣清新機作過濾。

 

該校秉承慈幼會辦學理念: 培養學生成為良好公民、熱心教友,陳嘉駿主任指出,即使學生大多為非教友,也希望從不同的學習上讓學生關心社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