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01_20220626_fade

(本報專題)聖方濟各英文小學近年領養了不同動物, 包括: 鬆獅蜥蝪、豹紋守宮、七彩變色龍及甲蟲等。牠們大多是因為不同原因而來到這間學校,有些是因為身體缺陷而被拋棄;有些是因為主人移民而未能繼續照顧;有些則是其他學校飼養的動物所繁殖的初生寶寶。但不論這些動物因何而來,對學生而言,牠們都是學校這個大家庭的一分子。

 

這些動物居住在校內的Science Corner(科學閣) 中, 由學生組織「Science Corner Helpers」(科學閣服務生)在上學日子的早會前及小息照顧。六年級的趙俊諾自三年級起成為科學閣服務生,每天聽到小息鐘聲,便急不及待到科學閣照顧變色龍。為甚麼願意在小息中照顧變色龍?俊諾回答說:「小息的意義是做喜歡的事情,而照顧變色龍就是我喜歡的事情。」

 

俊諾近年照顧一隻有皮膚病的七彩變色龍, 這隻變色龍經過學生每天努力為牠塗藥膏,現在已經痊癒,「竉物店會因為牠身上有傷而棄養牠。但我覺得這反而是牠的特點,在街上又怎會見到在頭、背及尾部有三點的變色龍!」

 

照顧身體缺憾的變色龍  學會包容及關懷

 

五年級的劉松濤照顧的高冠變色龍及七彩變色龍,分別有不同的身體缺憾,「高冠變色龍的其中一隻眼睛未能看見,七彩變色龍天生不可以伸舌頭,如果牠們在野外,就難以生存了。」

 

所以,松濤照顧牠們時需要更多的耐性,其中他舉例在餵養七彩變色龍時,需要把食物放近牠的嘴旁,才能進食,「每一隻都有自己的性格。」照顧這兩隻變色龍的過程中,松濤理解到傷殘人士可能會因為身體缺憾,而影響日常生活,所以更加學會要關心及包容他們。

 

五年級學生譚翊騫照顧的鬆獅蜥蝪「十分貪吃,一日食十隻蟋蟀後還會吃菜、蟑螂,一看見食物便會衝過來。」在小息時,科學閣服務生有時會與其他學生介紹科學閣內的動物,其他同學便會排好椅子,圍著飼養箱看動物、聆聽科學閣服務生的分享,「他們最常問可否摸一摸變色龍!」

 

跨學科活動  名信片及四格漫畫作品創作

 

這些小動物陪伴著學生成長,也是老師的教學題材。該校宗教組本年度重點培養學生對天主教教育五大核心價值中「愛德」和「家庭」的了解。科學科劉秀明主任說,宗教科、美術科、公民教育科及科學科早前便進行跨學科活動,合辦「名信片及四格漫畫作品招募」活動,邀請學生就主題「「Love and Family — Animals at SFA」進行創作。作品需要配合老師揀選的聖言來創作,內容圍繞學校飼養的動物,學校希望學生能從中領悟到「愛動物如愛家人」的道理,藉著藝術創作,分享及傳遞愛與家庭的重要訊息。

 

五年級的科學閣服務生梁熙翹也有參與活動,並透過作品講述身體有缺憾的動物來到學校、經學生的細心照料後,變得更健康及開心。宗教科科主任張芷菱老師說:「當家人有這些情況出現,我們也不會放棄他們,所以想藉此活動讓小朋友知道並不是因為一隻小動物很完美,我們才會喜歡牠們,而是因為牠們都是我們的家人。」

 

「名信片及四格漫畫作品招募」活動中勝出的作品,將會印作名信片,並由學生送給鄰人,期望藉此傳愛給其他人。

 

實踐五大核心價值

 

聖方濟各英文小學內飼養的動物,早已成為這個「家」重要一分子。早前,學校飼養的變色龍年邁去世後,學校也邀請神父在早會中,帶領小朋友一起為牠們祈禱。

 

校長譚嘉明認為照顧動物有助學生實踐天主教教育的五大核心價值,一方面學習到更多知識,亦培養關愛,「知道原來世界上有很多小動物需要關顧,從而更關心四周環境,思考如何令生態環境變得更好」,全方位培養學生,對他們成長有正面的影響。(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