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16_20220605_fade

(本報專題)在天主教普照中學的校園各處不難發現學生筆下的學校景貌,校長李玳華指出,邀請學生一起集體創作, 共同建構屬於自己的校園。該校以學校英名簡稱PCCSS(Po Chiu Catholic Secondary School)定下五個視覺藝術教育的範疇:個人成長(Personal Growth)、創意解難(Creative Problem Solving)、慎思明辨(Critical Thinking)、學科知識(Subject Knowledge),以及社會關愛(Social Care),推動視藝文化,培育學生以藝立人的精神。

 

從油塘港鐵站沿著扶手電梯到學校,遠處已看到學校外圍以色彩繽紛的仿教堂玻璃彩繪壁畫,這是早年學生一起參與的集體創作;學校正門由學生畫下善牧耶穌,有蓋操場的一幅巨型壁畫「德、智、體、群、美」,也是學生共同創作而成;去年因著疫情,邀請修讀視覺藝術科的學生設計一系列以關愛為題的網上貼圖,每幅貼圖的人物也是穿上該校校服的學生,展露出可愛的笑臉,表達他們在生活中積極向上,即使疫情反覆不定,學生只能從網課中學習,然而靠著善用科技媒體,也能向外傳遞關愛之情。

 

學生藉著設計表謝意

 

過去20年來,該校的學生手冊封面,均由學生設計──選自學生手冊設計比賽中的得獎作品。本學年及來年的學生手冊封面,分別由就讀中六的雙胞胎姊妹黃詩薏與黃茜蔓負責。妹妹黃茜蔓設計本學年的手冊封面,她分享創作時表示,以校訓「止於至善」及校園設施圖片配上幾何圖案作構圖,以暖色為主調,帶出正向價值,「學校給我家庭的感覺⋯⋯幾何圖案以圓形為主,帶出圓滿的意思。」

 

姊姊黃詩薏得悉自己負責設計新學年的學生手冊時,想到自己以畢業生身份,為學弟學妹設計手冊,遂以感謝為題材,「藉此感謝老師的教導,也希望把過去在校園生活的時光融合於設計中。」

 

視覺藝術科主任吳楚源認為,讓學生參與校內的藝術創作,一起為校園添上色彩,有效提升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認同感和成就感,培養正面的學習態度。吳主任於2011學年獲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的藝術教育學習領域,他著重以藝術發掘學生潛能,不時鼓勵具視藝才華的學生參與校外的美術比賽,他深信創作沿自生活,「只要細心留意,便能在生活中找到創作的靈感。」

 

校本評核作品獲獎項

 

新高中視藝科課程在公開考試外, 會以校本評核S B A (School-based Assessment)作為考生評量的工具,修讀高中視藝科的學生由中四起便要準備他們的視藝作品集, 黃茜蔓修讀視藝科,她的SBA作品「夢幻的『心』林」是以水墨拼貼的方式展現古今,古代元素如舊式亭臺樓閣、蓮花、山水畫、雲彩的元素,拼貼現今交通標誌、抗疫海報、現在樓宇及纜車等作交替,以表達女孩在不同時空的幻想生活。

 

吳楚源老師隨後推薦茜蔓把上述作品參賽,更於去年12月,獲「大華銀行年度水墨藝術大獎」高級學生組山水風景或具象銀獎,其展品先後在中環及會議展覽中心Art Central中展出。而她的另一作品「維度空間」,剛在教育局學生視覺藝術作品展上贏得金獎,展覽將於6月11至22日假香港文化中心展覽館舉行。

 

憑畫寄意引發共鳴

 

姊姊黃詩薏同樣修讀視藝科,不時在校方推薦下參與藝術比賽,3月初以「煙花」為題材的作品,獲香港城市大學「第七屆中學生傑出作品展」選為傑出作品;姊妹倆於同月在香港科技專上書院「WhatsApp貼圖設計比賽」上分別贏得亞軍及冠軍。

 

詩薏表示,疫情肆虐逾兩年多,畫下「煙花」憑畫寄意,希望疫情早日消退,「疫情令不少家庭被隔離,與親人分隔,作品中戴著口罩的少女手持蒲公英表達希望,藉著蒲公英演變成煙花,傳遞思念、希望與團聚,將快樂帶給親人,「當大眾受疫情影響時,我希望藉作品引起觀賞者的共鳴。」

 

天主教普照中學校長李玳華表示,十分欣賞學生的創作成果,其中學生於兩年前開始設計手機貼圖,她邀請學生在校長室門外以立體打印技術,設計卡通造型的學生圖像,掛在校長室門外,「貼圖公仔是穿上校服的學生,亦有十字架在旁, 展現出一所天主教學校。」她說,藝術創作除了自娛,別人的認同也為學生建立成功感及滿足感。(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