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02_20120930

(本報專題)一家人熱熱鬧鬧地吃過晚飯,一邊分享香甜多汁的楊桃、水晶梨,一邊細啖月餅的滋味。雖然飽得捧著肚子,但還是有點不滿足。為甚麼?因為中秋佳節總得賞明月、提燈籠、賞花燈才夠意思吧!將軍澳天主教小學的一班學生慶祝中秋節的活動並不限於此。他們早從七月開始已在埋頭苦幹,製作一個個充滿創意、充滿汗水的獨特中秋綵燈。

將軍澳天主教小學今年共有四件綵燈作品,參加康文署舉辦的中秋綵燈設計比賽,本報記者就其中兩件參賽作品,訪問六位負責同學,分享他們綵燈製作過程中的點滴。

善用資源 分享喜樂

一個小男孩一手提著黃色的紙燈籠,一手牽著毛茸茸的白色小狗,臉上掛著滿足的笑容……這是六勤班林詠昕和何煒霖同學的作品,名為「那些年,我們一起提燈的日子」,在剛舉行的綵燈設計比賽中獲得優異獎。何煒霖笑著表示作品的靈感來自自己的生活片段,「有一年中秋節,我帶著我家的小狗到公園賞月,十分難忘,所以我決定將當日的情境製作成綵燈,希望和其他人分享這份快樂。」

二人均是第一次製作綵燈,新嘗試加上二人分工合作,他們都很享受這次經驗。但製作期間並非事事如意,特別他們的作品加入了傳統中國綵燈的元素,製作更添難度。他們先以包心鐵(有一層紙包著的鐵線)捆紮綵燈的骨幹,鋪上馬拉紙(馬拉紙紙質薄而輕,常用於製作燈籠和糊紙工藝)或玻璃紙,然後按需要以不同的物料裝飾作品。

林詠昕認為最困難的部份是捆紮綵燈的骨幹,「包心鐵很硬,很難剪斷呢!加上一個步驟做錯了便要拆掉重頭再做,製作綵燈並不容易。」何煒霖則認為貼上馬拉紙最困難,「因為一不小心便會將紙弄穿。」他們默默耕耘,衝破有限,作品也在他們的努力下慢慢成形。從旁協助的鄧木林老師表示其實綵燈製作也是一種學習,「學生從中可以學到如何解決問題,也能認識中國傳統文化。」

訪問當天,兩位同學正為作品妝點,添加細節,將棉花黏上「小狗」身上。鄧老師讚賞兩位同學在製作過程中十分投入,而且創意十足,「他們有很多構思,更提出用棉花裝飾,以表現小狗的質感。」

環保意念 合力推動

美勞室的另一角有個小鳥模樣的綵燈,兩只粉紅色的小鳥似準備擁抱著對方,又似在喁喁細語。走近細看,才發現小鳥的每根羽毛也是由膠袋剪裁而成,甚花功夫。製作這個花燈的是六勤班的梁雅珊、許懿楠、黃天韻,以及六敏班的何沅樺,四個小妮子也是從暑假開始,已著手準備這次製作。

這個在比賽中奪得小學組季軍的綵燈取名「月語」,梁雅珊解釋創作意念是兩隻很久沒有見面的小鳥朋友,趁著中秋佳節,在月亮下相聚,互訴心事。許懿楠表示以膠袋作材料是配合環保的概念,「我們使用的膠袋是同學們一同收集回來的,而膠袋以外,我們也有運用馬拉紙。」

何沅樺補充綵燈別具特別意義,「除了應節以外,綵燈的光和天上又大又圓的月亮互相輝映。」這般說法甚有人月兩團圓的意境。除了黃天韻,其餘的三位同學都並非首次接觸綵燈製作,經驗比較豐富,但難度依然。何沅樺續道:「去年造的綵燈以兔子為主角,要製作的動物不同,捆紮的方法也不同。」

問及製作過程中最大的得著,許懿楠表示學懂了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和要有耐性,至於遇到最大的困難,卻是剪裁膠袋。「膠袋非常柔軟,而且很容易捲曲」,許懿楠道:「我們要將膠袋裁成一片片羽毛狀之餘,還要很小心處理,把它們壓平,再逐一黏到綵燈上。」「這麼不是很辛苦嗎?」記者問道。四個小妮子連忙點頭,但邊點頭邊說,「也是挺開心呢!」

另一位負責老師潘慧宜亦表示製作綵燈時鼓勵學生發揮創意,新舊融合,「我們在材料和構思方面都沒有限制學生,有的作品以環保物料,如光碟盒、膠袋等製作。有些以動物為主體的作品則會建議學生以傳統的包心鐵製作,這樣比較容易表現動物的不同體型和形態。」潘老師期望學生們都有所得著,「得獎是額外的,最希望他們享受創作的過程,學懂合作和待人接物。」

綵燈的意義不再限於慶祝中秋節,而這個節日除了提醒我們珍惜親友以外,也教懂了這群學生善用才能,互相合作。(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