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16_20220220_s

(本報專題)你有沒有每半年到牙醫診所洗牙作為牙齒護理?每次進入牙科診所,聽到洗牙時儀器的轉動聲,牙齒被刮的聲音會使你感到雞皮疙瘩和不安嗎?一般人見牙醫的時候,或會因著以上檢查而感到恐懼,更何況是社會上有特殊需要的人士?當自閉症患者或弱智人士需要看牙醫時,他們又會面對甚麼困難呢? 

「我記得有親人患有自閉症,兒時見到他接受牙科服務時的掙扎、不適和不愉快的經歷,更試過被拒接受治療的情況,一般人認為只是普通的問題,對他們而言是非常恐怖與難受。」天主教母佑會蕭明中學的中六生陳映言希望探討弱能人士,使用牙科服務的消費處境,了解他們以及其照顧者遇到的困難。她上學年便與另外三位同學梁凱晴、沈思賢及黃珮儀一起,參與由消費者委員會及教育局合辦的「第22屆消費文化考察報告獎」,以《艱難 —— 考察弱能人士與監護人找尋牙科服務的消費處境》奪得冠軍及最佳選題獎。 

弱能人士只求不要蛀牙 

四名學生從訪問五位人士:牙醫、家長及在弱能人士院舍工作的人士,探討弱能人士在接受牙科治療與牙齒護理方面所面對的障礙。

在進行研習時,令黃珮儀回想自己小時候第一次剝牙的經歷,「感到很恐懼,見到牙醫診所很多的設備會感不安,但在父母陪伴及細心解釋下也懂得學習忍耐」,她難以想像弱能人士的境況,可能會因為不明白而感到焦躁難耐。

當她們訪問牙醫時發現,弱能人士甚少因為外觀而使用牙科服務,他們只是進行口腔檢查、洗牙的基本程序。相比一般人,他們已經要用上好幾倍時間,更遑論接受箍牙或戴牙套等治療; 當遇上牙科疾病時, 大多會選擇直接脫牙;亦有弱能人士需要全身麻醉才能接受牙科服務,陳映言表示,單是全身麻醉便要花上兩萬港元,「當我們訪問家長時,他們也感到十分無奈,每次帶著弱能的孩子去洗牙,只為了他們不要蛀牙, 其實是很困難。要讓孩子全身麻醉對一般家庭而言,根本是難以負擔的消費。」 

被忽視的一群

梁凱晴說,進行研習的過程並不容易,她們前後共發出20多封電郵,最後才有兩位牙醫回覆願意受訪,而要找到弱能人士的群組作此消費的研究也是一大難題, 「他們是社會上被忽視的一群,當想到這裡便教我們要繼續做下去。」

訪問中,她們發現部份私營牙醫拒絕向弱能人士提供相關牙科服務的原因,與設備的限制、診治的風險,以及診症時間較長有關,即使政府有為弱能人士推出護齒計劃,要找尋相關資料並不容易。沈思賢最深刻的,是聽到牙醫為弱能人士檢查牙齒前的歷程,「頭兩次的『治療』,第一次只能引領弱能人士站在診所門口,第二次引導他進入診所,坐一會便要再等下一次再試,直至令他感到安心才能進入治療室檢查,這些耐性令我感到佩服。 」

透過這次研習,四位同學皆表示從校訓「純潔仁愛」學習到愛自己、愛身邊的人、也要愛社會上有需要的人和學會感恩, 在訪問中,她們見證牙醫的無私付出,願意犧牲私人時間,參與義務服務,照顧弱能人士的牙科護理;更有家長的弱能子女早已因病離世,仍繼續參與學前弱能家長會的服務,希望幫助其他正面對照顧弱能人士牙齒健康的家長等,其行為令她們感動。沈思賢說,「我們關注的護牙議題只是冰山一角, 弱勢社群仍面對著許多問題,有待我們去關注。」陳映言則希望日後能在生物科技方面的發展,通過不同的生物醫學研究,或是研發相關應用程式,去幫助更多有特殊需要的人士。(高)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