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01_20220220_s

(本報專題)聖嘉祿學校四年級學生陳靜蓥身穿公主服飾,拿著在銀號錢莊領取的古代貨幣,遊走於各式各樣的攤檔中。她參與投壺、套圈圈、做香包、寫書法、踢毽、製作麪粉公仔等傳統民間活動,攤檔兩旁掛著紅色的燈籠和彩色的旗幟,彷若置身於古代的民間市集。這是該校與校外機構合作舉辦的「校園集古村」活動。

位於中西區的聖嘉祿學校早前在禮堂舉辦「校園集古村」,有攤檔遊戲,又有少林功夫、川劇變臉表演,重現古代民間市集的情景,讓學生透過參與不同活動,深入了解中國文化。

參與投壺活動 學習傳統知識

「我想再次參加集古村活動!」陳靜蓥說。在眾多攤位活動中,靜蓥最喜歡投壺。她回憶起最開始參與遊戲時,因為還未掌握技巧,所以不斷失敗。「工作人員每次給我六枝箭,如果失敗,便會再給我一次機會。」靜蓥便從嘗試與失敗中,領略到要靜心和專注,才能投中目標。這次的體驗使她喜歡上這種充滿挑戰的活動。

集古村活動既有趣,又富教育意味。靜蓥當天換上大會準備的公主服裝時,工作人員向她提到有關古代服飾的知識,「原來古代人會把銅錢放在手袖內」。靜蓥當天亦模仿古人的行為舉止,她認為這次活動讓她獲益良多。

學習古代手工藝  透過動手做 深化學習

集古村活動當天,學生不用上課,除了分批到訪位於禮堂的「校園集古村」,還在課室參與古代手工藝製作工作坊。課程主任馮慧慈老師指出,教師在工作坊中為各級學生,安排不同的古代手工藝活動,例如低年級同學在班主任指導下,製作臉譜或撥浪鼓,學生用不同顏色設計臉譜,代表不同的表情;高年級同學則製作蹴鞠和中國結,馮主任說:「透過讓學生動手做,深化學習。」

一年級學生陳梓謙便在老師指導下製作撥浪鼓及面譜。他指出老師會先講解手工的背景,再帶領學生製作,讓他更認識這些傳統手工藝。梓謙用水筆為面譜填顏色,製作出一個獨一無二的面譜,並與同學試戴在面上,玩得不亦樂乎。馮主任補充, 活動過程中,學生不時主動詢問不明白的地方, 「活動引發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興趣」。

欣賞川劇變臉 認識國粹文化表演

禮堂的佈置非常用心,除了攤檔,最引人注目的是擺放在市集正中央的大紅花轎,學生都爭先坐上轎內拍照,體驗古代婚姻。活動亦安排了川劇變臉表演,表演者在五分鐘內變出20多款臉譜,包含喜、怒、哀、樂等表情,看得老師及同學都目瞪口呆,報以熱烈的掌聲。

活動主任何穎芝老師認為,這次活動重現了一些已被現代人遺忘了的國粹文化表演及民間工藝,讓同學從體驗中,學習中國文化,引發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亦啟發他們多角度欣賞傳統藝術。

專題研習 探討中國文化

在剛過去的農曆新年前夕,雖然學校暫停面授課堂,教職員亦準備了祝賀片段、賀年貼紙及祝福卡等,向學生傳達新年問候,「希望同學在家學習期間也可以感受到學校與他的關係」校長張樂霈說。

該校一向積極弘揚中華文化,例如音樂課教導中國樂器、戲曲的知識;視藝課教製作面譜;活動課教授剪紙、摺紙活動、粵劇活動等。在早年的高年級專題研習中,學生亦分組探討中國文化、中國特色玩意等主題,透過資料搜集及匯報,讓學生認識中國,提高身份認同。張校長說,這次集古村活動深受學生歡迎,學校亦計劃再次舉辦相關的活動,例如體育課教導蹴鞠與足球,讓學生進一步認識中國的傳統文化。(吳)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