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12a_20210627_s

千禧年代在商場演奏鋼琴,為了令聽眾更有共鳴,於是設立點歌,好讓聽眾能得到即時的滿足感。當然不能每首流行曲都懂得彈,但有一首差不多每次演出都必須要演奏,就是李克勤和朗朗合作的《我不會唱歌》。琴音密麻麻、但旋律流暢動聽,把李斯特作品改編為廣東歌,少一點音樂功力、歷史背景都不行,創作這首曲的便是擁有歷史及音樂學士、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博士Edmond Tsang 曾奕文。

一直無緣合作,直至去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肆虐,終於在中大一年一度的「中大校友日」,算是間接地合作,因為整個校友日都在網上舉辦,所有校友沒機會實體碰面, 卻一起參與了首隻校友日主題曲《中大志》的錄影大合唱, 作曲的就是Edmond。到了這個星期,中大校友事務處決定為樂曲製作以《四季》為主題的四個樂器演奏版本, 為今年11月的校友日作前期宣傳,鋼琴版本自然落在我身上。預先在錄音室錄音,今早再配合錄音作拍攝,地點是崇基學院的利希慎音樂廳。

大學階段在這裡演出無數,有時伴奏、有時獨奏,總有一百位觀眾觀看拍掌。但更重要的是,這裡也是當年音樂系管弦樂團綵排的地方。重要是因為,太太就是當年的首席長笛,而我則用花言巧語氹指揮,讓只擁有小學程度小提琴技的我能破例加入樂團,目的只為追那長笛首席。這個哈碌的追女仔故事,一直都沒與任何人講述,包括太太, 直至結婚前,因為天主教徒必須在參與婚姻聖事前上婚姻輔導課程,我們便選擇了明愛的私人輔導,然後一五一十說出:指揮讓我加入第一小提琴,目的只是讓我威, 但真正演出時,怕自己的琴技連累樂團,於是練成「拉弓線上飄」,即是弓法一樣,但其實沒拉出任何聲音;指揮更刻意先練弦樂、之後練管樂,令我綵排完畢後要繼續等待管樂練習,考驗我的耐性。太太當時聽得目瞪口呆,因為從沒想過,我的小提琴造詣其實是一個為追女仔的大謊話。

但今早音樂廳只有攝影師與我,空氣異常靜止並帶點冷清,與我熱鬧的回憶有很大對比。開始彈奏起來時望向觀眾席,舊同學的蹤影在腦海不斷略過。望向左邊舞台則看見那仍有Baby fat的太太,帶著甜笑吹著長笛。小橋流水、眾志堂,時空錯亂、但感觸、亦感動。「志」的種類含意繁多,但今天我決定只一心意一意念,用八十八個琴鍵演繹出我內心深處的《中大志》。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