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14a_20210523_s
失掉的東西愈多 心靈就愈富有

「你失掉的東西愈多,心靈就愈富有。」此話所言甚是,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失去和得到的過程,失掉了金錢、時間又或是情感。但在失去重要的歷練或是知識的沉澱,又或是感情的體會,這些充裕了人的心靈,是無可替代的。

失掉一些東西未必都是壞事,反而會讓人更加快樂,獲得心靈上的寧靜。陶淵明厭惡官場上的庸俗與污穢,他追求的是「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生活。於是他毅然棄官,歸隱田園。雖然他每日要親自耕田勞作,但沒有了追求功名利祿的煩惱,反而多了一份平和與清靜。由此可見,真正的富有,是能夠知足,對世間的物質要求很少,即是心靈的豐富,重視精神生活多於物質生活。

再者,物質上的富有,並不代表心靈上也富有。一個人在心靈上是否富有,關鍵取決於其道德素質、精神境界的高低。就如著名慈善家比爾蓋茨曾因捐款二千七百多億港幣,而失去「全球首富」的頭銜,但他卻更快樂了,因為他以一己之力改變了20億人的命運,讓他們過上更好的生活。反觀一些百萬富翁,卻吝嗇得連普通人都不如,億萬大富翁保羅蓋提曾是當時美國最富有的人,卻因為要求客人到電話亭打電話,而讓人看見了他心靈上的窮困。故此,心靈上的富有才是可貴的、可頌的。所以即使物質上很富有也不代表在心靈上很富有,而失掉一些物質也確實可以令人的心靈更加富有。

有人說:「富庶的物質也可以獲得心靈的滿足。」我不敢苟同,人的慾望是無限的,即使一個人擁有富庶的物質生活, 大多數人仍不會安於現狀,而是與更富有的人作比較,認為現時所擁有的財富不及別人多,故仍然不斷追求更多的財富。例如現在不少企業的老闆,縱使所賺可讓後半生衣食無憂,但仍不斷拓展生意上版圖,而耗用了大量的精神及心血,也未見獲得心靈上滿足。可見富庶的物資生活反而會令人的慾望不斷膨脹,結果窮盡一生之力也無法真正地滿足。

此外,富庶的物質生活可能會讓人沉迷於紙醉金迷、聲色犬馬的生活當中,只顧享樂,同樣地無法做到心靈上的滿足。自古以來多少皇帝,每天酒池肉林、夜夜笙歌,糜爛的生活令他們最終不是亡國, 就是短命而死,還遭人唾棄。由此可見, 富庶的物質生活反而令人心靈更加空虛, 難以用物質去填補。

失去與得到往往是並存的,能失掉的才說明你真正「擁有」,即內心富足。當然,有時候所失掉的東西會讓我們追悔莫及,但正是經歷了這些「失去」,才讓我們更懂得要好好珍惜我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漸漸把目標放在追求心靈的滿足上, 成為一個心靈富有的人。

簡敏詩   天主教普照中學   4A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