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13b-20120226

 

筆者喜愛閱讀,從《詩經》到現代詩歌散文,中國或外國著作,有空時都會翻閱。這嗜好是一種奢侈,一種享受。在閱讀過程中可以隨意想像,天馬行空,沒有任何束縛。有時又好像與那些生於不同時代的作家、文豪,產生跨世紀的溝通。透過文字,他們把喜、怒、哀、樂及藝術的真善美,遺留給我們。

從徐志摩的詩詞中尋找音樂意象

首次接觸徐志摩的文學作品,大概是中學時代的中文課吧。我與大部份「八十後」一樣,〈再別康橋〉算是我們的集體回憶。徐志摩的作品,不僅是詩句字裡行間的韻律及節奏,他的作品在字裡行間滲透出那種意象,如「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已描繪了一幅踏步於雲端的優雅圖畫。直到真正地學習作曲,我才懂得藝術的昇華是透過藝術媒介去表達一種理念,或一個故事,最真切的體會就是透過美學欣賞,讓自己思考,引發想像。套用時下流行語,一字記曰:「有feel」!

徐志摩的文學作品,從篇幅較短的白話新詩,到散文詩等較長作品,都展現他多愁善感的藝術家氣質。筆者於2009年首次以徐詩作為藍本,編寫合唱音樂。在創作過程中,赫然發現徐詩富有對比性的光暗及距離感。寫作手法猶如一個鏡頭,帶領讀者從不同拍攝角度了解、觀察詩句中的主角。如〈滬杭道中〉開首的「催、催、催,匆、匆,匆」,簡單地為此詩起了一種急促節奏。所以,我於創作合唱音樂時,特別使用了現代合唱技巧,給予各合唱團員適當自由度,以不同的感覺及速度去吟誦此句,於此樂曲開始時製造出雜亂、匆忙的氣氛。而近期多媒體藝術創作「春痕」,亦改編自徐的同名散文詩,描述年少的男主角,單名「逸」,於留學日本時認識了春痕姑娘。徐志摩於文字中,流露出逸被春痕的青春氣息深深吸引,並引發無限遐想,經常「神魂又一度迷蕩」。十年光景,匆匆流逝,學成歸國的逸,故地重遊,巧遇已為人妻的春痕,不再青春,心中理想的仰慕對象被歲月摧殘,逸感慨無限。筆者於創作時,著筆於以旋律及不同器樂的音色,塑造徐詩中滲透著對青春流逝的唏噓。視象與燈光設計都配合文學及音樂的節奏,帶領觀眾投入整個三十分鐘的劇場節目欣賞。

 

「春痕」的部份選段,可於香港電台網站「節目重温」找到。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瀏覽分享:

一月二十八曰第四台節目「自投羅網」(Cantilena

http://programme.rthk.org.hk/channel/radio/programme.php?name=radio4/Cantilena&d=2012-01-28&p=4193&e=&m=episode

二月七日電視節目「The Works

http://programme.rthk.org.hk/rthk/tv/programme.php?name=tv/theworks&d=2012-02-07&p=2453&e=168283&m=epis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