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的服從性很高, 甚至依賴父母作決定, 可以怎樣處理呢?
在剛剛舉辦完的家長團拜中,大家不期然談到自己的孩子,有一位家長說他正為太聽話的孩子擔心,他說這孩子實在太聽話了,可以說是沒主見,你問他甚麼,小至吃甚麼,大至買自己穿的,他總是交由父母作主。其他家長卻羨慕不已,因他們正為孩子的反叛性格而煩惱。
在我們社工而言,孩子的性格是後天塑造的,沒有是天生的性格,否則便沒法予以改造。如果說孩子沒有主見,一切事情由父母作主,那我會問家長:你可曾讓孩子自己作主?有一次,我在茶樓看見一個孩子在點點心,他點完後交媽媽過目,媽媽說這太肥,那太甜,這又太熱氣,竟把孩子點的否決了大部份,試想孩子那有興趣再點自己喜歡的東西,因為孩子覺得,最後的決定權是落在父母手上,而他知道,他的選擇,最終可以全被父母否決,他點的可能是白費,所以不如不選,交由父母作主。
在家長一方,往往出於關心,而限制孩子的選擇,像上面的媽媽,為要孩子吃得健康,便限制孩子不可吃某一種食物,這原本無可厚非,但若家長容許孩子自己去選,而事先又沒有說清楚不要點煎炸點心,家長應接受孩子的選擇,不應予以阻止。而家長可以在孩子選擇前設下條件,在有限制下自由去選。在現實社會中也是一樣,自由選擇不是任由個人喜好來選,而是在規矩底下去選,家長應留意這一點。
對於現在沒有主見的孩子,家長應學習放開手,讓孩子自己決定自己的事,例如過年添衣、飲茶點食物等;對於這類孩子,不要一時間交太多的東西給他作主,這會令他更難作選擇,家長要按部就班,由一些小事情開始,在評估過孩子的能力後,慢慢地給予更多和更大的空間去選擇和決定。
徐邦雄
不少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聽教聽話,遵守家裡的規則,不會作出反叛的行為。因此,從孩子小時候開始,父母便為孩子安排很多他們認為正確和應該進行的活動和事情,最後孩子習慣了這樣的模式,有部份孩子願意服從,繼續生活在父母預設的框架下。聽父母的話好像是好事,但另一方面孩子可能養成依賴父母的習慣,做很多事前都會聽聽父母的意見和指示,假如父母沒有給予明確的指示和方向,孩子可能感到不安和緊張,感到徬徨失惜,沒有信心自己有能力去處理事情。
假如父母留意到孩子過度依賴,便需要考慮調節或改變教養和管教方式。父母應該從孩子小時候開始,培養孩子的獨立性。父母需要調節自己的想法,對孩子要抱有信心,讓其獨立處理很多事情,自己則從旁指導,在孩子有需要時可提供適度的支援。假如孩子成功做到某件事情,父母便應作出鼓勵和讚賞,以增強孩子獨自處理事情的自信心,也讓孩子感到自己的努力被其他人認同。過分溺愛孩子,或過度約束孩子的行為,對孩子獨立性的培養沒有好處,因此在管教上,父母需要取得平衡和恰到好處。
另一方面,孩子過分倚賴父母作決定,其中一個原因是安全感不足,因此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應該給予一個安全的成長環境。每次父母離開孩子的時候,都應該給予簡單易明的解釋,讓孩子不會因父母偷偷地溜走已感到不安。孩子與父母分離,可會構成不安和焦慮感,父母應該慢慢讓孩子適應這種分離的情況,讓孩子漸漸適應。每位孩子在成長中有可能需要依賴父母,父母應該慢慢協助孩子過度這個階段,培養孩子自理能力、自主能力和自我責任。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