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16_20210110_s

當日學校宿舍放滿200多張單人床,寄宿學生晚上九時半,各自在床前晚禱,然後熄燈入睡;學生在工場製作工藝品;或與慈幼會會士一起在運動場馳騁……過去85年在香港仔工業學校(下稱香工)發生過的情景,現在可以在「香工校史館」內回味一番。

香工去年11月在校正式啟用「香工校史館」,展出80多件展品,包括昔日教學設備、學生工藝品、成績紀錄冊、校服、相片等具歷史價值的展品。

校長沈明輝說,啟用校史館是學校慶祝85周年校慶的活動之一,藉此收藏學校珍貴的歷史展品,讓師生和校友能夠回味昔日校園生活。

培養青年一技之長

學校1935年成立時原名「香港仔兒童工藝院」,至1952年改名為香港仔工業學校,一直著重科學與科技教育。

現於香工任教的林曉鋒老師是香工舊生,1989年畢業,在學時期也經常製作工藝品。他指學校重視工藝課,工場佔學校整個樓層,十分龐大;課節佔整體課堂五分之一,「比得上中、英文等語文科」。他說學生在工場中用機器、學習打磨等,熟悉不同的製作原則和機械,製作工藝品。

70至80年代,香港工業發達,對工藝的要求十分高,林老師說香工畢業的學生較不少學校的優勝,「不用入讀大專院校,只要有我們中學的畢業證書,便可立刻入職製衣、玩具工廠,甚或從事船務、飛機工程……英國民航處也認可,比其他中學的學生佔優一、兩年。」

隨著工業轉移至內地,林老師說學校的教育也隨之改變,以前著重工藝, 現在是科技和設計。對比校史館內不同年代的工藝品,林老師指近年電腦普及,「學生在電腦用3D軟件繪圖,再用機械製作成品。」

宿舍培養紀律  三下掌聲二百人起床

香工設有宿舍,那是不少同學的回憶。「在寧靜的禮堂中,神父每天早上六時半拍三下手,即使沒有鬧鐘,三下掌聲便令200多人同時起身。」宿舍的生活講求紀律,林老師那個年代,宿生早上七時到自修室整理書包後便吃早餐和上學;三時下課後便到自修室溫習、自由活動, 五時洗澡後溫習半小時便吃晚飯,飯後溫習至九時半回宿舍, 結束一天的學習生活。

校史館其中一件展品便是宿舍的學生用櫃,高約80厘米,內分三隔。林老師也曾寄宿,他說每位宿生的床邊有一個櫃,「最高一格有鎖,放較貴重物品;中間較大的一格放衣物;最低一格放襪子,櫃底放鞋。若鞋頭突了出來, 神父巡房時會訓示我們。」

學校歷經85個寒暑,校舍主樓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校史館中央便放有一個模型,顯示50年代的校舍面貌。另一位2002年的畢業生、現時是香工教學助理的吳梓揚,憶述其他舊生及校史館的照片說,在足球場的岩洞中,原本有一尊聖母像,所以除了踢足球、做運動外,學校也會在足球場舉行彌撒和其他禮儀。

雖然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該校8 5 周年校慶晚宴要取消,但校慶感恩祭暨啟動禮,以及開放日則於去年的11月舉行,校史館亦順利開放。(吳)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