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01_20201108_s

(本報專題)用簾幕打造成的黑漆漆環境、30張電影院座椅、投影裝置、地毯……這不是一間普通的電影院,而是聖愛德華天主教小學內的「光影流聲室」—— 一個推行電影教育的場地。學生在流聲室欣賞電影的同時,也藉此提升語文和創作能力。

聖愛德華天主教小學推行的電影教育,由中、英文科的教師把電影扣連語文科教學內容。教師從多角度評賞電影的方式,帶領學生描述、詮釋、評價及反思電影內容。
上語文課,學生便會到光影流聲室,不同年級的學生分別觀看不同的電影,例如四年級的學習電影便是《朱古力獎門人與巧克力冒險工廠》。中文科教師鄭婉婷說:「這裡營造出戲院的感覺,學生一進來便自動地收起說話聲浪,學習也更投入」。

「(電影教育)不是純粹看電影,而是希望把電影語言,套用在課程上」。鄭老師說,教師製作的電影教學單元,剪輯了相關的電影片段,配以文字,讓學生學習評賞電影後再進行討論。

中文課堂上,電影教育讓學生學習描寫人物性格,在電影中可觀察到不同人物的特性,相較只看文本,學生可以學習更具體的描述角色性格。「在朱古力獎門人中,有一位小女孩性格驕傲,可以怎樣以行為、說話呈現她的驕傲?」鄭老師引用電影片段,讓學生從中分析電影怎樣描述角色的樣貌、說話、行為;再詮釋角色驕傲的原因, 然後再進行評價及反思。
 
學生編寫劇本 故事帶出小道理

除了欣賞電影,學生也會在課外活動中,運用到電影教育的知識, 創作劇本。當中,該校設有「電影教學布偶劇場教育活動」,學生製作布袋偶、手偶(襪偶)、皮影及海棉偶後,編寫劇本並演出。

五年級的毛敏希與同學創作了一個學生旅行的故事,他們在布幕後,舉起布偶扮演學生在旅行中遇上困難的情況。毛敏希第一次創作劇本,她說由教師指導,過程中她也很享受,「選擇旅行是因為接近生活日常,容易編寫。」

「今日是布偶學校的數學考試,究竟會發生怎樣有趣又可愛的事呢?」另一位學生、六年級的周美茵便創作一個講述學生學校考試的劇本,劇中角色在考試前均出外玩耍,所以考試表現不好,當教師布偶派試卷時問:「你們究竟有沒有溫書?」學生布偶異口同聲說:「沒有!」這個場境立刻引起台下同學大笑,周美茵為此很開心。她說,最開始寫作時沒有靈感,便與同學商討,又再諮詢教師的意見,最後製作了這有關學習日常的題材。

學生創作的故事均帶出道理,在周美茵創作的故事尾聲,學生也藉著布偶,向台下同學傳達要努力溫習的信息,具教育意味。

《Bye Bye茶餐廳》簡介

電影由學生飾演的兒子詠聰,他在學校作文時寫了《我的爸爸》開始,帶出爸爸為生活與養育兒子,放棄熱愛的音樂工作,去了茶餐廳工作。詠聰作文時美化了爸爸的形象,被同學取笑是「大話精」……

製作電影 搬上大銀幕

為在校內推行電影教育,學校早年邀請校外導師為有興趣的教師,開辦電影培訓課程。副校長李瑞娟說:「外聘導師教學生製片,十分容易,但我們想把這融入至課程內,所以要培訓校內老師,再教導學生。」

由聖愛德華天主教小學製作的電影《Bye Bye茶餐廳》,便是教師於電影培訓課程的功課。這套片長20分鐘、由教師及學生一手一腳包辦導演、編劇、演員等工作的電影,更在去年搬至電影院大銀幕首映。

身兼該電影的電影製片李瑞娟說,這套電影是關於父與子之間的小故事,電影取材自該校家長,因他們很多都在茶餐廳工作,故此圍繞茶餐廳為題材。老師希望學生在觀看這電影的同時,能運用電影語言,即是留意鏡頭、剪接、道具等,評賞電影情節,反思及從中得到體會。例如電影中,詠聰(兒子)見完老師後踢倒雪糕筒,他的爸爸便幫忙執拾,呈現爸爸了解到兒子的困難,而作出協助。

李瑞娟認為,電影教育能直接及立體地幫助學生明白人物的情感變化;而多元化的電影主題,更讓教學時能涉獵環保、友情、家庭等課題。

該校亦開設了YouTube頻道, 發布學生在校園電視台的節目,由教師教授學生創作短片,六年級的吳偉樂及邱朗燊便曾參與學校YouTube頻道的「擦膠大比拼」及「Stopmotion影片——愚人節」的影片拍攝。

相比於幕前,吳偉樂及邱朗燊都比較喜歡在幕後工作,吳偉樂私下更是一位YouTuber,運用在校內學習的拍攝及剪接技巧,拍攝旅行影片;他指在拍攝擦膠大比拼時,收集了數個擦膠,讓主持人評價各個擦膠,以找出最好用的擦膠。(吳)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