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16_20201011s

超能皮膚是一塊能感受力度、溫度的人造膠皮膚。配戴義肢的人士不知道觸碰到物件的具體狀態,「例如他們喝水時,需要從口部接觸水,才知道水的溫度;遇熱水時, 他們便容易會燙傷。」有份參與發明的同學譚穎燃說,團隊希望超能皮膚將來能用於義肢上,把本身無法感受壓力和溫度的部位, 轉移至視覺或其他部位來感受。

「在校內,同學學習許多書本知識;藉著參加比賽,他們可以接觸課外讀物,在考試外發揮個人潛能。」荔景天主教中學STEM負責教師廖萬昌說。他帶領學生參與由香港青年協會與多個團體舉辦的「香港學生科學比賽」, 學生憑著發明「超能皮膚」,獲得初中組發明品組別的冠軍。

幫助截肢者感應溫度與力度

智能皮膚共有四層,分別是兩層皮膚、脂肪層及壓力感測器。外層皮膚遇熱時會轉變顏色;而數據經程式整理後,透過藍芽傳送至手機應用程式中,把力度轉變為深淺不同的顏色,並顯示於手機中,讓用者清楚看到具體的溫度、位置和力度。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學校停課,四位學生要各自分工,定時在家中以視像直播交流工作進度及討論問題。學生曾浩謙及香梓豪負責編寫程式;何詠琳負責製作人造皮膚; 譚穎燃負責設計手機應用程式。

製作過程中,四位學生在研發「超能皮膚」時曾多次失敗。其中,何詠琳指出製作皮膚時須把矽膠混合、倒入模中,再裁切適合的大小,便要花約半天的時間。

面對失敗 永不放棄

臨近賽前一至兩星期,四位學生與教師廖萬晶終齊聚於學校,合併各人成果。何詠琳說,「測試時發現,皮膚顯示不到顏色和數據。廖老師對我說,可能整塊皮膚不能運作,而要重新製作。」何詠琳表示當刻有少許失望,「雖然仍有時間重新製作皮膚,但不知問題所在,新的製成品也可能遇上同樣問題。」最終,是皮膚上的油脂阻礙了感應,清理油脂後便解決問題,不需重新製作新皮膚。

參賽學生除了運用書本知識外,也要瀏覽不同網頁、閱讀課外書去製作這觸感皮膚。譚穎燃說,學校電腦課堂中,多編寫簡單程式;而她與同學自中二起參加STEM比賽,培養合作精神外,也閱讀了更多課外知識。

廖萬晶去年也帶學生參加這比賽,他說,往年參賽者須擺設攤位,即場向評判介紹發明;而本年礙於疫情,參賽學生在視像直播上向評判及公眾介紹發明,過程中也提升學生表達及溝通能力。(吳)